微信“拍一拍”:熟人和與陌生人社交的最大公約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鋒科技

前天,微信團隊宣佈,將在微信中上線一個名叫“拍一拍”的功能,用户只需連點對方頭像兩次,聊天界面就會顯示“你拍了拍xx”,除了聊天界面內的文字記錄之外,對方不會收到任何形式的提醒,這一新功能私聊和微信羣均可使用。

這一功能的加入引發了網上的激烈討論,並一度衝到了微博熱搜第一,閲讀人數超過了七億:有人火速做了幾十張圖片惡搞,也有人認為這是微信團隊不剋制的表現。但鋒科技認為,這次“拍一拍”功能的加入,是微信團隊“重新思考,再出發”的最好寫照。

在微信的“拍一拍”功能推出之後,很多網友就想到了同為騰訊旗下聊天巨頭的QQ也有着類似功能,桌面端QQ有窗口抖動,移動端QQ還有一個名字就很相似的“戳一戳”。

不過QQ的“戳一戳”功能並非首創,早在十幾年前,微軟的前辦公軟件MSN上,就加入了類似窗口抖動的提醒功能。微軟加入“抖動”功能,本質上是想給傳統的辦公場景分級:相較於傳統的@和消息發送,“抖動”的社交提醒強度如同其字面含義,弱而温和,既可以減少接收人的焦慮感,又能對用户進行有效提醒。

這種“輕提醒”機制真正被髮揚光大則是在2007年,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早期版本中,加入了一項名為“Poke”(捅一捅)的功能。並隨着功能的不斷迭代,逐漸衍生出了hello、hug、wink、high-five四種提醒方式。

Facebook對“Poke”的加入是這麼解釋的:“Poke是你和朋友互動的一種方式,我們覺得提供這麼一個沒什麼意義的功能很有趣。Facebook鼓勵你給Poke這項功能賦予自己的理解。”

雖然Facebook團隊解釋稱,Poke的設計只是出於有趣。不過也有人認為,Facebook之所以加入Poke,就是看中了它在社交層面上的模糊性。“戳”這個動作相比傳統的評論轉發更為輕鬆,解釋也更加多元,它既可以被視為友人間的招呼,也可以被當成一種曖昧的搭訕。

在2007年,Facebook已經有了一套建立於熟人社會的社交機制(它起源於哈佛大學的同學網站),“Poke”是進一步入侵私人空間的舉動。朋友之間也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的回應,而不用像郵件、短信那樣正式。“我在”、“你好”、“看看我”等信息,都可以通過“Poke”來完成。

Poke”這種私密、零散的社交行為,既維持了朋友間的線上關係,又滿足了用户的“自我表達欲”。

英國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曾提出過名為“純粹關係”的見解,它是純粹建立於信任之上的關係,和社會、經濟呈現弱相關,但這種關係的維繫能夠給雙方帶來滿足。由於缺乏信任,陌生人之間的信息表露是危險的,“Poke”代表的就是一種試探性的信任,儘管它能表達的意義很模糊。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閤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説:‘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説: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説:‘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説要死的必然,説富貴的許謊。但説謊的得好報,説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説謊,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説呢?”

“那麼,你得説:‘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魯迅《立論》

有意思的是,201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入駐Facebook,開設了名為“英國君主”的Facebook頁面,但好奇的美國網友發現,你不能主動去“Poke”英國女王。看來對於位高權重的公眾人物,“戳”還是有一些不禮貌。

從“戳一戳”的產品演進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在熟人與陌生人的社交中,始終是作為一個“輕提醒”的工具存在的。微信在官方回覆裏也説,“拍一拍”和支付寶的打招呼功能類似。

但除此之外,作為中國熟人社交、公司聯絡的第一大通訊應用,微信推出“拍一拍”恐怕還有着提高信息信噪比的考量。

事實上,微信被人長期詬病的缺點之一,就是無處不在的提醒功能。圈子越開放,受眾越模糊,微信羣內的@、個人的私信聊天,只有“提醒”和“靜默”兩種分級。這導致不少人礙於工作或個人情面,不得不打開提醒功能,但無處不在的推送又助長了無用信息的泛濫,這和張小龍創立微信的初衷顯然不符。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好的產品就是一個好的工具,好的工具就不應該黏住人,是應該幫助用户非常高效率完成他的任務,而不是説用完了還要拿到手裏玩一會兒、多用一會兒,那不是一個很高效的表現。

在這兩年,微信的提醒界面開始嘗試進行分級。在7.0.0版本中,微信加入了“強提醒”功能,你可以設置特別用户進行消息關注,在他的信息到來之際,微信將會全屏顯示提醒消息,之後就會消失,這增強了親密人物的信息優先級,提高信噪比。

在7.0.9的版本中,微信又加入了眾望所歸的“引用”功能,用户可以直接針對羣中的某句話進行評論,而不需要像往常一樣費勁翻找。微信開始從一個單一的“信息推送機器”,嘗試變得更加細緻化。

這次“拍一拍”的推出,則標誌着微信的消息分級戰略更近一步。雖然被“拍”的小夥伴和羣內好友都可以看到文本框提醒,但手機則不會進行消息推送,甚至在微信的使用過程中也不會發出震動反饋,私人和公屏的無意義社交被拍一拍分流,成為了情緒調解劑。

不過鋒科技認為,對於微信這種用户眾多、層次複雜的即時通訊軟件,“拍一拍”恐怕並不會降低我們的社交壓力。別看今天“拍一拍”功能引發了全民的互拍狂歡,但對於老一輩用户還是有不小的學習難度。但這是微信自身生態所導致的,不代表功能本身的優劣。

這可以説是“大而全”應用的標準模板,哪怕是社交老手Facebook,面對着日漸增多的新增功能,“Poke”的優先度也是一退再退,現在你只有到三級菜單中,才能看到“Poke”的提醒列表,這種彩蛋級別的功能註定會趨於小眾。

但鋒科技認為,微信的道路是正確的,從提醒功能的改進、到黑暗模式的加入,這兩年的微信開始重新思考“通訊”的本身含義。嘗試將海內外的成功經驗,引入到這個擁有十億規模的大平台上。雖然目前的微信離盡善盡美還有些距離,但鋒科技也確實看到了微信團隊的“迴歸初心”。

什麼才是好的通訊軟件?

在十年前,有人認為穩定、快速、省流量就是優秀的通訊軟件;在5年前,有人認為簡潔、沒有額外裝飾、“萬人一面”就是好的通訊軟件;而在2020年,通訊軟件的的需求已經沒有了標準答案:有人需要安全與安靜,有人卻需要一張廣闊的聯絡網,有人將微信本身當成了工作;作為中國通訊軟件的最大公約數,微信的每一次更新勢必牽動着萬千人的目光。

作為一名微信用户,鋒科技當然不認為微信是完美的,它不分層的提醒機制、相對簡樸的消息功能一直是本人痛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微信也負擔起了小雷的大部分工作和生活,當今的QQ已經足夠簡潔快捷、Telegram的Bot更是好用至極,但小雷的絕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微信上。

也許對我們而言,哪款通訊軟件的優劣並不是全部,你所在的生活圈子才是全部,這固然是一種不自由,但這也是生活本身。如果微信團隊能堅持“拍一拍”式的創新,更在意小眾人羣的看法,賦予用户更多自由度的話,相信微信能夠走上新一個台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12 字。

轉載請註明: 微信“拍一拍”:熟人和與陌生人社交的最大公約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