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建校115週年,今天、復旦大學第54屆科學報告會舉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教授馮建峯、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吳心伯、大數據學院教授吳力波分別作為各學科代表,先後發表主題演講,結合國家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需求,解析各學科前沿及社會熱點問題。報告會採用線下提前錄製、線上視頻直播的形式進行,在“雲聚復旦 共沐光華”復旦大學115週年校慶大聯播中,通過學習強國、人民日報客户端、央視頻、看看新聞、新浪微博、騰訊視頻、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平台同步直播。
張文宏:面向“不確定”,適應“新常態”
“各個國家對於新冠疫情采取的策略不同,結果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全球下一步怎麼走?目前取得的不同的疫情防控成績應該如何去看待?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可以隨意討論的問題,它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學術問題。”
圍繞“不確定疫情下的防控決策”,張文宏重點介紹了中國的疫情防控策略及效果。他指出,中國的疫情防控不僅僅是動員醫務工作者,還有對社區工作者的發動,對民眾的科普,以及海外人員的介入。“事實上,在這次戰疫當中,中國幾乎每一個人都成為防疫專家。”而中國所採取的飽和式診斷、飽和式追蹤、飽和式收入院,以及集中優勢醫學資源多學科協同作戰,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張文宏特別提到,面對着洶湧而來的疫情,“80後”“90後”年輕人衝在第一線,獨當一面。“其實前浪、後浪都是一個浪,大家都是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
面向當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態勢,張文宏表示,僅僅一個國家控制好是沒有用的,並且要看到,世界各國經濟社會條件、文化宗教風俗等存在的巨大差異,各國所適用的防控策略不同,疫情發展的趨勢也會有天壤之別。“世界面臨重新打開的新常態,打開以後我們如何去防疫,這仍然是下一個階段我們要面對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疫情是不確定的,將來延續的時間,冬天會不會再來一波更強的,現在一切都在未知之中。而我們可以相信的是,中國在第一階段取得了一些經驗,在第二階段的全球性疫情當中,我們有能力使中國的疫情得到控制。”在張文宏看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把復工、復產、復市做得更加好,就是一種“新常態”。
馮建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開發要從類腦研究中來
“復旦大學對於腦與類腦的研究有一個自己的想法,我們一直想做ABC大腦,A就是人工腦,B就是生物腦,人腦其實是一個社會的腦,所以我們不只研究單個腦,還研究羣體的腦,也就是所謂的Collective-Brain。我們一直堅信,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開發要從類腦研究中來。”面向“腦與類腦”這一目前國際研究的重大前沿,聚焦人類兩肩之間這個1.5公斤重的“小東西”,馮建峯圍繞“基於多尺度數據的生物腦和人工腦”介紹了團隊開展的重點工作。
馮建峯介紹,團隊對腦科學的研究,從發展數學理論和許多各種各樣的數學方法來研究大數據的角度出發。在數據方面,主要是基於相關性的研究和因果的研究兩方面工作。
有了算法之後,數據從哪兒來?在馮建峯的演講中,亞洲第一的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展開面貌。超高梯度場強的Connectom 3T磁共振設備為全球第四台,Terra 7T超高場人體磁共振掃描儀為亞洲首台,BioSpec 11.7T超高場小動物磁共振掃描儀為中國首台……“這件儀器讓我們看得清、看得全、看得準。”結合團隊研究,馮建峯進一步介紹了怎樣通過腦影像來研究大腦。
關於人工腦方面的研究,團隊也開展了許多探索,包括把人工智能方法應用到步態識別方面。“也就是説,通過你走路的樣子,能夠識別出來你到底是誰。模仿利用左右半腦的架構,團隊的工作在當時的步態識別方面達到了世界第一,做到95%的精度。”團隊近年來還在探索把整個大腦模擬出來,實現數字腦和生物腦的同化。“人工腦要完全複製人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相信它為下一代人工智能指明瞭方向,基於類腦研究的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代。”
吳心伯:鬥爭不可避免,關鍵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今年以來,中美關係一直是波濤洶湧,全世界都很關注。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後,兩國關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摩擦和緊張。”
聚焦“疫情衝擊下中美關係的走向”,吳心伯首先分析了新冠疫情肺炎爆發以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從“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到“甩鍋中國”,從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到攻擊中國要謀求國際領導權,“在疫情對全世界都造成衝擊的背景下,美國沒有去考慮怎麼樣跟中國進行合作,來應對這樣一場公共衞生危機,而是在繼續推進跟中國的戰略競爭。”加大對華出口管制,加大對華為的打壓,取消中國電信在美運營資格,限制中國媒體在美業務活動,阻止聯邦養老基金對中國股市的投資,在台灣、南海問題上持續挑釁……吳心伯指出,在過去幾個月,特朗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廣泛的領域裏加大對中國的壓力,甚至破壞了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的最重要的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關係會向何處去?吳心伯認為,今後半年,中美關係將處在建交以來從未有過的嚴峻時刻:兩國關係氣氛嚴重惡化,戰略競爭強化,美國總統大選會進一步加劇其對華攻擊。
在詳細分析了當前中美關係形勢及未來一段時間走向的基礎上,吳心伯對處理當前疫情帶來的對美關係複雜局面提出建議。他強調,在這樣一個時刻,要冷靜謀劃,要有很好的反擊能力、掌控力和殺傷力。“中美關係的重啓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今後六個月兩國之間的較量。要讓美國充分領教了中方的意志、決心、實力和戰略運籌能力,才能讓中美關係的重啓才更有利於中國的國家利益,更符合中國外交今後長遠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鬥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吳力波:不確定性隨時相伴,可持續轉型勢在必行
“疫情防控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全球性危機爆發蔓延的根源在於其公共品的特殊屬性,在這樣一個時點,更需要進一步解析氣候變化這一長期持續的全球性危機,思考人類的行動將往哪裏去。”結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吳力波分享了“新冠疫情下的全球深層環境危機再思考”。
新冠疫情導致社會經濟活動停擺、能源消費急劇下降,由此帶來全球環境污染物濃度顯著下降,這是新冠疫情防控的“意外福利”。在此基礎上,吳力波進一步分析了健康危機與環境危機的交互。她指出,在經濟復甦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警惕環境污染的反彈,因為這會帶來新冠疫情效應的加劇,增加復甦的總體社會成本。“無論是從應對新冠疫情,還是應對全球環境危機來看,全球都要進行有效的可持續轉型。”
在解析了疫情防控與全球氣候行動在成本收益、應對機制的異同之後,吳力波建議,在全球氣候行動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之下,要加強國家間的協調和合作,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更廣泛的合作機制,降低外部性。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從自身做起,通過本地的努力和環境氣候規制強化來儘快採取行動,產生更多本地的協同效應,從而增強可持續轉型的韌性。
“在新冠疫情仍然籠罩全球的背景之下,全球氣候行動是否可以因此加快呢?我們是否可以Do it now,Put a price on carbon?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加快來做這件事?”吳力波從大氣污染物減排協同效應、人類健康協同效應、有利打贏“脱貧攻堅戰”、收入再分配效益、就業和收入效益等方面解析了氣候變化政策的本地福利效應,並指出,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所採取的努力,所建立的全球性碳市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非常關鍵的一步。“我們的引領會給很多發展中國家更好的借鑑,推動全球進入到下一輪可持續轉型的通道當中去。”
復旦大學校慶科學報告會每年邀請來自各學科的學者與師生分享前沿成果和治學感悟,這一學術傳統肇始於上世紀50年代。1954年校慶前夕,時任復旦校長陳望道提出,校慶種種活動,應以促進科學研究為中心。當年的復旦校慶即舉行了復旦大學首屆科學討論會,在校慶期間舉辦科學報告會成為復旦大學的傳統。從2009年開始,學校決定進一步發揚校慶科學報告會優良的做法,在5月下旬舉辦一系列的學術文化周的活動,弘揚復旦學術傳統與文化傳承,彰顯復旦學者立足前沿、服務國家的志向和情懷,激發廣大師生投身學術、服務社會的熱情。據悉,今年校慶期間,復旦大學各院系將舉行百餘場科學報告會等學術交流活動。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雲 編輯: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