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電動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的本質:汽車行業為了重新割一波韭菜而搞的“產業替代”。注意不是產業升級,電驅動力用於汽車並不是這幾年的事情,只是汽油車最後勝出成就了一個上百年的老產業。發展電動車説難聽點其實就是在炒冷飯。而且,電動車很長時間不會比汽油車更經濟,需要前期巨大的基礎設施投入。
電動車也不見得比汽油車更環保,評價一台車環保不能只看排放,得看一台車從生產到報廢的整個過程對於環境的總負荷,而電動車的電池處理等問題還要等幾年十幾年才能慢慢凸顯。我國大力推電動車,一方面是城市化加深,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市場的確有需求,在擁擠的市區電動車肯定比燃油車更清潔。
另一方面傳統燃油車已經是競爭非常充分利潤被榨地很乾的市場,加上專利技術壁壘,還不如另起爐灶搞電動車。而德國搞電動車,除了白左綠黨這些外行們的無腦忽悠,還有就是內行們想通過新技術帶來的新業務,拿政府補貼,宣傳忽悠消費者把家裏燃油車淘汰了再買新車,繼續供養龐大的汽車研發產業鏈。一項技術想要推向大眾,最大的限制在於成本。雖然電車跑起來比燃油車便宜,但是電池的一次性成本還是相當高的。
小車不太瞭解,但是我在16-17年在一家客車企業待過,可以説幾個數字:當時那家企業生產的8米長度的公交車,燃油的大約30W,電車大約就要60-70W,整整多出三十多萬。為什麼還有賣的呢?因為有補貼,在16年,企業可以把這部分差價用領補貼的方式收回來,然後把電車像普通燃油車一樣賣給客户,即使這樣,電車的買方也大多是地方政府買公交,營運公司等幾乎沒有買的,等於是政府賠本賺吆喝,車企和電池廠商各得其利。
17年補貼政策變化了,補貼金額大降,雖然買公交車的地方政府還是硬着頭皮買,但是其他買家就更少了。後來我離開了這個行業,不太清楚目前的變化。客車如此,轎車又如何呢?我不清楚,但是有理由懷疑,假如我們現在看到一輛電動轎車,標價20W,那他內裏的成本可能遠不止20W。電池這東西嬌貴得很,一旦壞了,維護成本太高。總之,想要老百姓認可一項技術,別來那些虛頭巴腦的概念,什麼潔淨環保老百姓是不認的,能把成本降下來,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