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提示
這一輪的頭盔瘋狂哄搶純粹是人為炒高的,中間商層層加碼導致惡性循環,市場需求存在假象和泡沫。
“你今天買了頭盔沒?”最近的朋友圈都被這句話刷爆了。
電商平台數據顯示,4月以來,摩托車及電動車頭盔備受消費者關注,不僅搜索量達到了去年同期的8倍,成交額同比增幅也接近400%,而且二線及三線市場增速更為明顯。資本市場裏,5月20日,A股頭盔相關概念股逆勢大漲,國立科技、南京聚隆連續三日漲停,伊之密一度衝高漲逾9%,最終收漲3.26%,金髮科技漲逾4%。
正如疫情中的口罩、彰顯個性的跑鞋、主打未知趣味的盲盒、考學攸關的學區房,都因其在一定時間內的剛性需求具備投資價值。然而,當商品價格遠高於實際價值,估值必然迴歸。因此,當前亟須解決的則是頭盔供求失衡之困。
真需求還是假繁榮?
統計數據顯示,如今中國有9000多萬輛摩托車,將近3億輛電動自行車,幾乎每3.5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需要佩戴安全頭盔。
但是放眼望去,如今街道上實際佩戴頭盔的人卻不多。國金證券的分析師表示,保守估計,新增的頭盔需求缺口將超過2億個。
5月以來,隨着公安部部署展開“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多地宣佈將嚴查電動車駕駛人佩戴頭盔,瞬間帶動了頭盔價格的“起飛”。
以前無人問津的頭盔,一時成為炙手可熱的人人必備“單品”。頭盔價格一路飆升,兩位數變三位數,甚至還有些商家出了限購令,每人只能購買一個。
頭盔到底有多火?記者在山城重慶馬家堡的一家商店看到,從5月15日到18日短短4天時間,一款頭盔的售價已經從27.9元漲到了199元,整整上漲了6倍還多。商店老闆告訴記者,現在倡議戴頭盔,而廠家生產能力有限,全國都處於缺貨狀態。“我現在這兒就這些頭盔,樣式、顏色都有限,賣完就沒了。”在記者駐足的10來分鐘裏,先後有4人買走了6個頭盔。
頭盔線下市場的火爆也傳導到了網絡。記者在某網購平台輸入“頭盔”關鍵詞,按照銷量排名,排在前15位的貨物近期的收貨量都在1萬以上,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一款售價為118.8元的頭盔,顯示已經有12萬人收貨,月銷量更是達到了25萬 的巨大數字。
記者走訪發現,近半年來,重慶市場上的頭盔的價格相對平穩,卻在5月突然上揚。譬如,某品牌有兩款歷史最低價分別為139.5元和76元的頭盔,在5月20日已漲至208元和229元。此外,非知名品牌頭盔的價格普遍由30元至40元漲到100元以上,即上漲2~3倍。
“頭盔最近簡直瘋了,我真是幹了這行30多年了沒見過這種情況。”在重慶南岸區8公里的劉師傅説,最近自己的修車鋪快要轉行成頭盔代購了,每天都有不少人來問他有沒有渠道能買到頭盔。
“我也明白,政策出台是為了保護我們。我的小電驢最快能飆到五六十邁,跟摩托車差不了多少,磕一下我腦袋就開花了。”重慶師範大學大三的彭同學表示,等頭盔價格穩定下來,自己一定也會第一時間買一個。
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院莫遠明研究員認為,頭盔確有真需求,但市場表現卻是假繁榮。就如疫情之初,口罩供不應求,各行紛紛轉業生產口罩,賺得個盆滿缽滿。而如今,頭盔行業也紛紛建廠,有商家利用這個機會,火熱地進行炒作,倒買倒賣,中間商賺差價。
頭盔價格緣何一路狂奔
頭盔屬於價格放開商品,定價系市場調節。採訪中,重慶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他曾於5月13日以39元的單價購進頭盔1000個。幾分鐘後,他就以69元的單價將頭盔賣給代理商,“一秒鐘賺了3萬元”。
“我前幾天一共下單了9個頭盔,想看誰先發貨。結果到現在一個都沒發,卻等來了公安部電動車暫時不罰款的通知。”依靠電動車上下班的彭鋼説,他已經把9個訂單都退貨了。
莫遠明坦言,政策導致頭盔需求急速上升,市場短期生產供應不足,自然導致有心人囤積居奇。當消費端的焦躁情緒向產業鏈傳遞,那麼原材料供應商、頭盔生產商,以及二三四級市場的經銷商,就都會往上抬高價格,這與幾個月前的口罩如出一轍。
5月20日下午,公安部交管局發文稱,公安部密切關注電動自行車安全頭盔漲價問題,積極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嚴查價格違法行為。
公安部交管局發佈上述通知後,5月21日資本市場迅速反應。截至21日午間收盤,頭盔概念股全線受挫,此前3連漲停的南京聚隆跌停,伊之密跌近9%,國立科技、三夫户外、新日股份等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跌。
“2月口罩,3月口罩機,4月熔噴布,5月頭盔,月月有機會。”流傳着這句話的頭盔界裏,不少都是年初賣口罩的那批人——撈到甜頭的人想再賺一把,賠了的人想東山再起。
1688數據顯示,最近7天採購件數大於5000個頭盔的買家有88個,累計採購頭盔158萬個。這説明,市場上有人在大量囤積頭盔,以牟取暴利。工商信息平台天眼查數據顯示,近1個月,國內新增3500餘家頭盔相關企業。
如今一些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跨界人士亦紛紛入局。在快速填滿市場需求缺口後,未來還有多少“供不應求”的空間呢?從這一點看,頭盔價格會持續瘋漲嗎?不會。頭盔是耐用品,除非遺失、損壞或使用者看不上老款式,否則復購率不高。
如何解決供求失衡
新時代證券分析指出,目前全國頭盔滲透率極低,保守估計頭盔產銷量不超過5000萬元/年,新增頭盔需求缺口或超3億個,假設均價100元/個,對應300億元市場需求。
根據調查,頭盔材料主要為ABS、PC、EPS,頭盔中大部分為塑料材質,其中單個頭盔外殼材料在400~500克,而緩衝材料約在100克。根據全國約有3億台電動自行車,按照3億個頭盔計算,頭盔外殼生產所需要的塑料總計約在12萬噸左右,而所需要的緩衝材料約在3萬噸左右。所以,粗略計算,中國頭盔所需要的塑料和緩衝材料的規模約在20萬噸左右。結合1~1.5萬元/噸現價及漲價預期,市場規模在30億元左右。根據目前原料端的供應來看,完全能夠滿足中國頭盔的需求。
自2015年後,國內PC則進入了產能的快速擴張期。至2019年中,國內PC產能已達到141萬噸。加上塑料及緩衝材質,全國材料供應量已達900萬噸,所以頭盔材料需求邊際影響弱。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相較於口罩,炒頭盔是由政策催生出來的,隨着政策“威力”逐漸消減,預計不會出現當初的“口罩商機”,上演年初口罩的“劇本”。
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輪的頭盔瘋狂哄搶純粹是人為炒高的,中間商層層加碼導致惡性循環,市場需求存在假象和泡沫。針對這一現象,市場監管部門不僅要規範商家銷售價格,維護好市場秩序,更要依法嚴打炒作囤貨行為,斬斷哄抬頭盔價格的違法鏈條。
有關專家認為:説到底,頭盔不是用來炒的,它只是一個保護人身安全的工具。買一個頭盔只是開始,依規佩戴頭盔才能有效避免或減輕傷害。我們不能讓資本市場的喧囂轉移注意力,儘快給“頭盔熱”降温,讓輿論回到“安全守護”主題上,才是文明社會應有之義。
本報記者 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