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美國曾在4G時代佔據世界領先地位,卻在5G技術應用的競爭中全面落後於中國,這令它難以接受。美國忽視了發展5G需以規模經濟做支撐,以零和思維拒絕同中國合作,不注重年輕人才對推動技術進步的作用。這些因素是美國正在輸掉這場“競賽”的原因。
從支付方式、娛樂休閒、物流運輸,到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再到供應鏈和智慧城市建設……中美兩國在諸多5G技術應用領域展開了激烈競爭。目前來看,中國在所有這些領域都佔據上風,令美國難以望其項背。
圖片來源:新華社
大藍圖 廣應用
目前,全球近70%的5G相關活動都發生在中國。華為擁有世界上80%的5G基站。5G基站建設已經在50箇中國城市鋪開,而到今年年底,5G將覆蓋中國350多個城市。阿里巴巴在智慧城市互聯互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騰訊、平安和京東等企業也正將5G技術應用於多個業務板塊。
圖片來源:新華社
僅2020年一年,中國就將投入250億美元,預計年底全國5G基站數超過60萬個。中國的5G計劃涵蓋了供應鏈、自動駕駛汽車、城市規劃、金融和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非常全面,是一項切實有效的產業政策。
然而在美國看來,中國的做法等於是政府出手干預產業發展,與美國當前的意識形態偏好不符。
無規模 不5G
在美國,威瑞森、思科和ATT等主要通信企業正在5G領域瘋狂發力,試圖趕超中國,它們還向歐洲兩大通信技術巨頭諾基亞和愛立信“暗送秋波”,尋求合作。美國政府甚至公開討論入股這兩家公司。
但問題是,美國的5G發展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消費者,作為智能手機解決方案而設計的,而不是像中國那樣把5G用於工業現代化。如果僅將5G作為一種消費產品,大規模推廣的可行性便值得懷疑:要知道,5G基礎設施成本不菲,人們是否願意花更多的錢,只是換來更清晰、更快的圖片瀏覽體驗?
圖片來源:新華社
所有形式的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都必須以規模經濟為基礎,而規模經濟只能通過產業互聯來實現。覆蓋全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在中國蓬勃展開,而美國卻把它系統性地忽視了。
搶高點 拼集成
在歐洲,加快部署5G同數據安全一樣,已成為歐元區的關鍵議題。歐洲明顯傾向於使用華為的技術,但美國一方面不允許北約盟友採購中國的現成技術,另一方面自己又拿不出可行的替代方案。因此,歐洲和美國最近剛剛搭建完成的5G網絡其實是個“大雜燴”,要將其集成到現有系統中,不僅難度大,而且成本高。
到目前為止,只有華為一家成功打通了5G工業應用的“最後一英里”。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場5G革命的主動權現在掌握在華為手中,這對美國而言是絕對不可接受的。因此,5G現在是中美貿易戰的核心——畢竟“得5G者得天下”,誰先佔據了5G技術的制高點,誰就能成為首選供應商。
2006年,美國率先推出4G網絡。Facebook、優步和Snapchat就是因它而生,進而建立起全球平台。2020年,中國將主導5G。阿里巴巴、平安、百度、字節跳動和騰訊等公司現在擁有先發優勢。誰在基礎設施方面先行一步,誰就能日後成為供應商、開發商和分銷商。最先受益的將是發展中國家。
贏未來 靠人才
為什麼美國在5G發展問題上矛盾重重?原因就在於,美國不懂得“風水輪流轉”“後浪推前浪”的道理,沒有人是永恆的強者。美國軍方固執地霸佔5G頻段資源,不願將其移交民用;特朗普出於政治原因打壓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在危機時刻,需要高明的頂層設計,靠經驗和智慧化解危機;而在變革時代,則需要年輕和創新的力量來適應變革。
但有一個問題:“財富100強”大企業通常留不住年輕人。他們待遇太差,充滿焦慮,工作狀態基本上就是在辦公室小隔間裏做做PPT。大企業需要徹底改變對消費者、員工待遇和社區影響的理解。須知年輕一代才是5G的未來,而不是那些高管。
1984年,我曾在里根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當時出口管制的目的是防止蘇聯獲得北約的先進技術;而現在情況顛倒過來了,現在的出口管制反而阻礙了北約盟國獲得中國的先進技術。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責編 | 布英娜
編輯 | 張釗
(文章原載於中國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