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 “去劉強東化”,自我革新之路能走通嗎?

自 2004 年至今,京東已經走過將近 17 個年頭。從在中關村的線下店賣光磁產品,到在 2004 年轉型進入電商領域,如今,京東從一個只有幾十個人的小微型企業,變成了擁有十幾萬員工的世界 500 強企業。

17 週年之際,京東也在完成新一輪的自我革新、自我蜕變。2019 年以來,京東集團的組織架構悄然發生調整。劉強東逐漸卸任了多家京東旗下公司的高管職務,逐步移交經營權給各子集團 CEO,更多子集團 CEO 角色前置,擔任更多領導職責,而劉強東轉向把控宏觀戰略。

兩年內卸任 88 家公司,京東的 " 去劉強東化 "

根據企查查數據不完全統計,2019 年至今,劉強東在兩年內卸任了 88 家京東關聯公司的高管職務,其中今年半年內卸任 60 家,2019 年卸任 28 家。其中,尤其受到關注的是 4 月 2 日劉強東卸任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執行董事、總經理等職務,該公司為京東商城的運營主體,承擔了京東集團 90% 以上的收入,因此受到外界關注。

其實,從 2018 年底開始,京東開始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多個部門負責人不再向劉強東直接彙報。2018 年 12 月,京東內部宣佈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京東商城圍繞以客户為中心,劃分為前中後台,調整後多個事業羣負責人不再向劉強東彙報,而是向京東商城輪值 CEO 徐雷彙報。

對於劉強東逐漸退居幕後,京東官方的回應是 " 很正常的管理動作 ",不過也有聲音認為,這一系列動作有可能是為了消解 2018 年發生的 " 明尼蘇達 " 案件的負面影響,在這一事件之後,劉強東的個人名譽和形象大不如從前,在劉強東個人行為與京東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情況下,這一事件也對京東集團造成了負面影響。

種種跡象表明,京東正在 " 去劉強東化 ",走上自我革新之路,希望通過公司內部組織架構的調整激發組織活力。

不過,在卸任了 88 家關聯公司職務後,劉強東仍然在京東內部有強大的掌控力。京東最新財報顯示,劉強東持有京東集團 15.4% 股權,為第二大股東,投票權為 79%。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劉強東仍擔任 7 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擔任 28 家公司的股東,對 14 家公司持股比例超過 40%;同時還擔任 151 家關聯公司的經理或總經理,8 家關聯公司的執行董事。

京東的自我革新:從 " 鐵腕治理 " 到 " 積木型組織 "

在以往的資料中,京東的管理彰顯着劉強東的 " 鐵腕治理 " 色彩,公司的權力體系森嚴,獎懲考核機制的設計精密,管理方式高度集權," 軍事化 " 管理旗下 12 萬物流員工。而劉強東作為創始人始終牢牢把控着公司的主導權,京東集團給外界的印象是 " 京東只有劉強東,沒有二號人物 "。

隨着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為了應對線上流量趨向飽和,人口紅利消失,劉強東 2018 年提出了類似的 " 積木型組織 " 理論,京東商城、物流、金融三大集團都重新改組成為 " 前台、中台、後台 ",這次調整被稱為京東史上規模最大的組織架構變革。其中,前台指離客户最近,按照場景、客户類型劃分成敏捷小團隊,建立靈活、創新和快速響應的機制;中台為前台業務提供 " 標準化 " 的產品 ;後台為整個商城提供基礎設施建設。

這種架構模式與阿里巴巴的 " 大中台,小前台 " 模式相似,能夠打通內部資源,聯合各個業務單元打造大數據中台,打破組織界線,實現數據共通共享,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公司戰略調整:從零售向技術和服務延伸

組織架構調整之外,京東相關配套的公司戰略也在更新迭代。

今年 5 月 19 日,劉強東在京東內部信中指出,京東作為連接產、消兩端的互聯網公司,擁有紮實的供應鏈體系和數據基礎,有機會也有責任積極主動地擁抱下一個智能時代。2020 年,京東已正式更新了集團戰略定位:京東集團是一家 " 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 ",集團要將供應鏈的優勢發揮放大,並應用於產業的場景中。這意味着京東的業務方向從零售向技術和服務延伸。

近期,京東發佈的 2020 年一季度財報成績喜人,第一季度營收 1462 億元,超出市場預期,比去年同期增長 20.7%;京東預計第二季度營收 1800 億元至 1950 億元,同比增長 20%-30%。看樣子京東的自我革新之路已經開始取得一定成效,業績是最好的證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7 字。

轉載請註明: 京東 “去劉強東化”,自我革新之路能走通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