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黑名單”管住直播帶貨亂象
萬物可直播,人人能帶貨。前有薇婭、李佳琦等網紅主播順利“出圈”,後有羅永浩、董明珠等企業家的追逐,直播帶貨儼然成了今年最熱鬧的風口。然而,在現象級事件頻頻刷新眼球的同時,直播帶貨亂象日漸暴露。直播間數據造假、主播虛假宣傳的情況屢見不鮮。電商直播誰來監管?專家建議建立黑名單制度、信用評價制度和投訴監管制度(6月16日《北京日報》)。
直播帶貨確實很火爆,我們也幾乎進入了“全民帶貨”的階段,但是問題也很多,諸如刷單、刷粉、假貨、虛假宣傳、售後瑕疵等,這些都讓直播帶貨行業充斥着浮躁氣氛,產生了巨大的銷售泡沫,以及各種坑人的套路。當然,這些問題在其他互聯網領域同樣存在,譬如傳統電商、網絡視頻等都飽受這些問題困擾,而如今,直播帶貨似乎在重蹈覆轍,陷入了各種混亂之中,令人為之擔憂。
造假的根源在於利益。直播帶貨是一個萬億級的龐大產業,從業者眾多,行業進入門檻很低,只要註冊個直播平台賬號,就可以帶貨了。但是,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下,各方為了爭搶流量資源,實現各自的利益,就不免夾雜一些違規操作,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加劇行業亂象。從有效治理的角度看,斬斷違規者的利益源頭,乃是最佳策略。因此,將造假者納入“黑名單”,使其無法再獲利,乃是一項有力的措施。
“黑名單”制度有成功經驗可循。在直播帶貨尚未興起之前,網絡直播亦曾火熱一時,主要是秀場、遊戲直播,在資本和粉絲的追捧下,網絡直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令“網紅主播”成為最大的受益羣體。同時,也衍生出很多亂象,諸如渲染暴力、粗口、造假、蹭熱點、炒作噱頭等,引起了社會不良反應,促使監管部門出手整頓,對涉事“網紅主播”實施“黑名單”制度進行管理,關閉一批違法平台,有效遏制了行業亂象。
直播帶貨是“粉絲經濟”,主播扮演着推銷員、購物達人、廣告代言等多重角色,要讓粉絲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從而發揮“意見領袖”作用,將產品賣給“粉絲”。顯然,直播帶貨最重要的就是誠信,如果只為了眼前利益,玩弄虛假手段忽悠“粉絲”,只會是一錘子買賣,最終將面臨“掉粉”、投訴等。中消協的統計數據顯示,37.3%的受訪者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擔心商品質量沒保障”和“擔心售後問題”是兩大主要顧慮。
為穩固消費者信心,規範直播帶貨行為,確實有必要未雨綢繆,儘快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比如“黑名單”、信用評價、投訴處理、維權保護等管理機制,將處於野蠻拓荒的直播帶貨套上制度繩索,引導其步入正軌。直播帶貨適逢其時,受益於疫情期間的“宅經濟”,將其優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市場被快速催熟,成為了最流行的風向標。但要想保持住發展勢頭,避免風停了掉下來,就要摒棄短視心態,在各方面多下功夫,夯實誠信基石,把好質量關,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