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中國的教育發展很快但還不夠強,頂尖科技人才依然匱乏

“中國的教育發展很快,做得很大,但還不夠強;中國的科技發展很快,變得很大,但還不夠強;中國的人才,變得很多,但還不夠強。”在今天開幕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出席浦江創新論壇主論壇並發表《研究性大學的責任和使命》主題演講。

中國教育、科技領域都取得長足進步

“目前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有將近3000所,在校學生有4000萬人,碩博士生有將近300萬人。”施一公表示, 中國高等教育如果從數字上看毫無疑問是頭號大國,中國一直在進步,現在和10年之前不可同日而語,但中國在邁向高等教育強國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

談到中國在科技方面的進步,施一公為中國的科技同樣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進步而高興。“中國科技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居世界前列。” 施一公表示,其中, ESI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專利規模和產出效率穩步提升。

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究竟有多強?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看,中國從34位提高到今年的14位,長足進步20位。“但是無論哪個報告,你很難在世界創新指數當中找到中國前十的。顯然有一個反差,數字的世界領先、科技評價標準和我們實際的創新能力,評估之後的反差。”

施一公:中國的教育發展很快但還不夠強,頂尖科技人才依然匱乏
頂尖科技人才匱乏

談到人才發展這一話題,施一公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帶來人才儲備聚變,人才儲備變得越來越多。

“我1990年4月離開虹橋機場到美國留學。那年有2萬中國留學生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這些留學人員截止到2019年年底超過600萬,回國超過400萬,巨大的人才庫正在為中國帶來方方面面的紅利。但我們的短板在於頂尖科技人才匱乏。”

施一公強調,新興科技產業源自於核心技術突破,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科學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焦在一流大學及其附屬科研院所。”

他以在當今已經超過千億美元市值的單克隆抗體藥市場為例,“1975年兩名基礎研究的科學家發明了單克隆抗體辦法,基礎研究來自於頂尖人才,最後形成強大的產業。從基礎研究到形成強大的產業,這一趨勢在過去兩三百年一直如此。”

“世界一流大學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點是支撐創新的文化。” 施一公介紹,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規模不大,只有七十多位教師,但建校以來誕生了2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路透社發佈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中,美國大學長期佔據近半壁江山,其中斯坦福大學更是連續多年蟬聯榜首。在施一公看來,世界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西湖大學面向全球海外招收人才

“西湖大學得益於改革開放,我們最大的優勢是面向全球海外招收人才。”據施一公介紹,目前西湖大學正式簽約師資90%以上海外直接引進,70%以上在40歲以下。

關於西湖大學的考核依準,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學內部在積極探索基於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施一公提到,“我不看重你發表了多少文章、獲得多少榮譽、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是多少,我希望在這裏工作的每一個人能夠做出獨到的研究,推動科技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9 字。

轉載請註明: 施一公:中國的教育發展很快但還不夠強,頂尖科技人才依然匱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