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去中心化會是雲計算的"另一個未來"嗎?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科技

編者按:本文來源科技向令説(xiangling0815),作者曾響鈴,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雲計算發展如火如荼,但這個“雲計算”卻實際上被默認為“中心化”雲計算,即集中化、統一歸屬的遠程集羣計算。然而,一種“去中心化”雲計算正在快速興起,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2025年我國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要從7.8%提升至10%,這其中,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毫無疑問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技術載體,在推動政企數字化變革、激發數字化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有關鍵的作用。

區塊鏈底層技術+雲計算模式形成的“去中心化雲計算”在產業政策導向下,大量玩家紛紛入局,以期在這個新領域佔據先機、成為另一種形式的雲計算巨頭。

這包括想要成為“永不宕機的阿里雲”的AELF區塊鏈項目,號稱要對標谷歌雲、微軟雲的DADI區塊鏈項目,以及自稱“全球首家泛載霧計算平台”的博納雲(BonusCloud)、定位自己為“全球首個去中心化的雲計算市場”的Akash(主要為DeFi提供去中心化雲服務,即DeCloud)等。

而其中,有不少項目或企業已經進入實質性的應用階段,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例如宣稱要做“去中心化雲計算一站式服務領軍者”的安邁雲,其產品和解決方案在很多企業中得到落地應用。

以去中心化技術重構信任與安全,重塑傳統集中式雲計算的業務模型和資源分配結構,去中心化雲計算正在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更快速地實現。

數字經濟被提到新的高度,倒逼去中心化雲計算快速發展?

一邊是數字經濟被列入未來宏觀發展規劃,另外一邊,在數字經濟推進過程中,很多挑戰也逐漸顯露出來,尤其是作為存儲與計算發展主要力量的雲計算,在應用到政企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現很多亟待優化和解決的問題。在十四五規劃的單列篇章五中,就對雲計算發展有專門的論述,包括加快雲操作系統迭代升級,推動超大規模分佈式存儲、彈性計算、數據虛擬隔離等技術創新,提高雲安全水平等。

從這個意義上看,去中心化雲計算的發展,首先通過幫助政企更好地實現數字化轉型,契合了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特徵,從而實現了快速發展,這某種程度上是需求倒逼的結果。

1、成本:既要關注當下業務需求,更需要關注擴展需要

政企數字化越是往深處走,中心化雲計算在成本方面的挑戰就是凸顯:如果説雲計算相對於本地部署在成本上有巨大優勢,那麼當政企數字化走向深入後,複雜計算、大規模計算、海量數據存儲等將同樣給企業帶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較為典型的,如工業互聯網建設,企業不得不為此在雲計算上投入巨大的存儲和計算成本。

而去中心化雲計算由於採用的是分佈式、不需要大批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存儲和計算節點,在成本上有巨大的優勢,那些存儲和計算規模龐大、任務繁重的企業,採用去中心化雲計算將直接節約成本。

更進一步來看,由於去中心化的技術特性(個體節點、充分細分),當企業想要將存儲和計算規模擴大(這是常態)時,在邊際成本上也將變得更低。

如此,在門檻更低的情況下,政企組織接入雲計算變得更容易,數字經濟的規劃落地也就掃除了參與度的障礙。

2、安全:既需要總體運行的安全,更需要個體數據的安全

雲計算,或者説中心化雲計算似乎生來就帶有安全方面的挑戰。

一方面,由於存儲、計算的集中化,大量政企組織依賴一個平台,當中心化的平台出現運行問題,就會殃及幾乎所有被服務方——中心化雲計算的規模做得越大,這種運行方面安全問題的隱憂就越大。那些大型雲計算平台的宕機事件每每都能成為業界“大新聞”,100%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壓在了第三方服務器上的企業很難承受這樣的宕機事故,但事故又層出不窮,受限於中心化的機制難以在根本上避免。

這時候,去中心化雲計算的優勢顯露出現,分散的節點使得去中心化雲計算理論上可以做到永不宕機,這是一種機制上的先天優勢。

另一方面,在數據的歸屬上,客户與中心化雲計算平台之間存在微妙的關係,上傳的文件、處理業務的數據沉澱如何保證隱私性和安全性是政企客户常常考慮的問題,很多時候數據安全的保障甚至只能靠中心化平台的“自覺”,這顯然不符合數字經濟時代的需要。

3、體驗:既需要靈活多樣的彈性服務,更需要定製化的專業服務

儘管傳統中心化雲計算一直在進行彈性存儲和計算方面的技術更新,但這種彈性往往只是儘可能擬合現實需要,企業實際應用時,在需要變動十分複雜時,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配置資源不足或浪費的情況。

這是由於傳統中心化雲計算一般都是先有訂單再有服務,資源的配置需要系統的劃分,彈性調整需要極為複雜的技術來實現,往往無法做到真正的“要多少、給多少、收多少費用”。

而去中心化雲計算由於節點被最大程度分散,在低顆粒度的情況下,彈性服務的提供上更有潛力。

此外,數字化轉型走向深入後,很多政企組織對定製化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顯著,契合自身需要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變得更重要,但在中心化情況下,這可能是屬於大客户才能享有的待遇。

在去中心化雲計算這裏,情況或能夠得到改善,例如,安邁雲構建的去中心化雲計算產品體系中,類似IPFS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這種服務,能夠很好地利用去中心化的高可用性、資源獨享、部署靈活等特徵,為客户定製優化的分佈式存儲的解決方案。

總得看來,在宏觀政策導向下,“傳統”中心化雲計算與“政策期望”之間的差距,正在被去中心化雲計算所彌合。

區塊鏈價值落地,給去中心化雲計算帶來新的價值想象空間?

不可忽視的是,去中心化雲計算本質可以算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重要應用,從區塊鏈的角度看,它則是中國乃至全球區塊鏈產業蓬勃發展的代表,成為業界所期待的有效落地項目之一。

而正是從這個角度,而不是單純從雲計算角度看,去中心化雲計算又可以為數字經濟帶來新的價值想象空間。

1、數字資產流轉新藍海,需要新的基礎設施

數據隱私的保護其實背後暗含另一層意義,即數據資產的歸屬與處置問題。隱私得到很好的保護,會使得用户將數據的價值控制在自己手中,從而催生商業模式創新。

在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去中心化雲計算中的數據,有機會完成中心化雲計算難以完成的數據資產確權等工作,用户在鏈上可以便捷、安全地向第三方有償分享數據信息,從而讓自己的數據池變成某種數字資產,換取收益。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大力倡導的數字經濟,在數據底層原料層面將變得更加有活力。

2、多樣性計算各有所長,計算與硬件匹配才能大大提升效率

雲計算的底層架構,在傳統的X86之外,近年來ARM等架構的計算芯片崛起,且廠商眾多。在分佈式雲計算中,由於參與成為節點的硬件各異,使得用户總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在鏈上找到對應的、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芯片架構優勢加速運行效率的計算硬件,使得計算找到最好的硬件匹配。

換言之,用户不但可以快速進行橫向的計算能力擴展,也更容易找到效果更好、成本控制更優的多樣化計算硬件。

而對比來看,很多中心化雲計算平台還在為了多樣性計算的兼容而投入大量資源。

3、特殊數字場景凸顯“既要……又要……”難題,亟待解決

隨着數字經濟走向全領域、全場景,很多過去被認為是雲計算“禁區”的特殊數字場景,也不得不順應時代需求進行變革升級,金融場景最為典型。

出於監管的需要,過去在金融領域,數據必須放在本地,很難進行遠程外部機房的連接訪問工作,這影響了計算效率的發揮,讓銀行等核心金融機構在數字化這件事上似乎總是慢半步。

現在,去中心化雲計算藉助安全、保密難以被攻破的區塊鏈技術,能最大程度保證金融數據安全,同時擴展更多存儲與計算服務。

類似的場景還有更多,這些最難的堡壘打下來後,數字經濟才能真正實現落地。

搭上趨勢快車,但去中心化雲計算“顛覆”卻不“替代”?

毫無疑問,與傳統的雲計算相比,去中心化雲計算是一種模式上的顛覆,是區塊鏈技術的重要落地應用,最大程度契合了宏觀政策對雲計算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期盼。

但是,必須看到的是,同樣在政策導向下,去中心化雲計算卻並不對傳統中心化雲計算形成替代,只是在補足後者無法很好地滿足的領域,共同服務於數字經濟時代。所以,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雲計算的並存將成為一種常態,有業內人士認為,二者將憑藉各自優勢分享市場(例如,中心化雲計算在社交、電商這類實時、複雜、高頻應用中有天然優勢),各佔50%的份額。

甚至,去中心化雲計算中的IPFS作為一個面向全球的、點對點的分佈式版本文件系統,其有不少節點使用的是微軟、谷歌、阿里雲等公司的雲服務器(這並不違背去中心化原則,中心化的平台所提供的存儲和計算服務只作為一個節點存在),這種特殊的關係證明了二者的共存將是未來的常態。

當去中心化雲計算平台逐步發展起來,可以發現,它們並不是攪局者,而是為雲計算多走出一條路、創造“另一個未來”。但無論如何,這個市場都足夠廣闊,新的巨頭料將出現,在經歷緩慢發展後(IPFS去中心化的核心組件開發已經8年之久),去中心化雲計算的爆發可能即將來臨。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