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進行產品業務時,需要對當前業務有系統的規劃,明確核心目標,才能順利的把業務發展下去;那怎麼進行系統化思考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系統化思維”對於目前的我來説,甚至是初級產品經理來説,可能都是一個很難講的清楚的東西。
近期偶然看到一篇文章,系統化思維分析:
通過系統化思維分析問題,現象之下是功能,功能之下是產品,產品之下是系統;從現象、功能甚至產品看事情都是膚淺的;關鍵是要從系統層面想戰略、做執行、定指標。——尹桑
近一個月深有體會的是——需求瑣碎,不成體系。
總結分析下來,是沒有對當前所做的模塊進行系統的規劃、核心目標不明確;因此如何系統化思考、怎麼入手也是近一個月在給自己的“練習”之一。
一、現象與問題8月接到業務方的需求,其中一個是希望在微信服務號增加活動的入口;以及在後台展示用户微信綁定的狀態——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為前端銷售提供引導用户關注綁定服務號的抓手,以及針對未關注綁定的用户作重點引導。
但是我並沒有更深入去了解這個需求,例如:這個需求的目的/效果影響了核心指標的哪些方面?需求上線後,會如何推動前端銷售完成這個指標?
因此這個需求涉及到2個問題:
- 核心指標:是什麼?目前在做的一切需求,是否圍繞核心指標進行?對核心指標影響是什麼?
- 使用者的規劃:是什麼?需求給你了,怎麼才能利用它達到核心指標?
提煉出來,關鍵詞是——核心指標。
核心指標是指導我們做一切執行層面的關鍵,像一個“遠處的山峯尖兒”一樣,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步步靠近,站到山頂上。
二、系統化思考前面講了為什麼要系統化思考(why),即找到業務的核心關鍵指標,圍繞核心指標去產出需求,最終該業務才能有所成長。
那如何系統化思考呢(how)?
現在有很多系統思維的模型,但是大多會比較籠統抽象,在閲讀中習得的方法論要及時運用到工作和學習中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係統化思考可以從簡單理解的【黃金圈法則】開始。
黃金圈法則“why-how-what”,對應到系統化思考實際上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思考方式;圍繞這種方式去對手頭上的業務模塊,甚至細小到一個需求,都是能夠幫助初級產品經理去建立系統化思考。
當感覺工作中的需求比較瑣碎,業務方提的需求東一個西一個時,不妨先放一放,看看這些需求是否是對核心目標產生實際影響的,不要只是為了做需求而做需求;從【目標——方向——路徑】出發,去盤業務模塊,這樣需求做起來也會比較明確。
【目標】:為什麼做,產品的目標和理念。目標分大小總細。
- 總目標需要和小組成員及leader一起明確,且大家都對這個總目標是達成共識,能夠往一處去使力的;切忌無溝通就自己屁顛屁顛制定目標。
- 細分目標可分為短期和中期;具體細化至近3個月的每個迭代版本需要達到的目標。
【方向】:是什麼因素影響了目標,也可以理解為目標拆分的子目標。
舉例:假設產品目標是提升轉化率,方向即可拆分為哪些因素/方面影響了轉化率,可以是遊客到體驗課用户的轉化,體驗課用户到系統課用户的轉化;也可以是遊客到意向用户的轉化;方向拆分的方式需要具體結合業務決定。
【路徑】:即為具體可落地執行的需求功能點。
可結合上述提及每個迭代版本的目標來制定落地執行點;落地執行點可能是大需求,也可能是小需求,需要結合開發和版本排期考慮需求的緊密性和節奏性。
三、工作實踐在進行系統化思考的時候,很容易陷進主觀意識,即容易做一些“我以為”的需求來解決並不是用户的問題;因此我在做系統化思考之前,會先盤一下用户體驗地圖,跟着用户體驗地圖來做目標和執行點的拆分,會更客觀。
因涉及用户隱私,圖中僅為個別用户體驗
個人認為,用户體驗地圖只是幫助更好梳理和理解用户使用我們產品各階段遇到的問題的一種工具;雖然堪稱為“C端產品利器”,但是利器千千萬,可不必拘泥於形式。
像是我在做海報工具優化時,也用了另一種形式,目的是根據各用户階段的數據表現,先找到產品重點解決的突破口,這樣也就完成了用户體驗地圖的“使命”了。
因涉及用户隱私,圖中為脱敏數據
以上為近期工作中對系統化思考的體會和實踐,總體來説還是比較淺顯,更加深入的思考會伴隨閲讀和工作經驗獲得,希望自己對於系統化思考也能深入生活中。
附3本系統化思考書籍,由淺入深:《如何系統思考》、《系統之美》、《第五項修煉》。
本文由 @莫琳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