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中方專家組: 以科學的方式開展新冠病毒溯源

記者日前從中國-世界衞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溯源聯合研究中方專家組舉行的發佈會上了解到,此次聯合研究的新冠病毒溯源結果指出,通過廣泛的早期病例手術及流程樣本檢測發現,2019年12月,武漢人羣中發生了新冠病毒一定規模的傳播,目前發現的最早病例出現在12月8日,與華南海鮮市場相關的最早病例出現在12月12日,大部分病例集中在12月下半月發病。華南海鮮市場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點之一,但同時傳播也有可能在武漢市的其他地方發生。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關閉後的環境取樣檢測顯示,環境中普遍有新冠病毒的污染,其中水產攤位尤為明顯。提示這個市場存在通過被污染的冷鏈產品、動物或動物製品引入病毒的可能。對該市場的動物製品大規模檢測,未發現陽性。

清華大學教授、聯合專家組中方組長梁萬年説,溯源就是要找到零號病例,武漢這次首次報告的病例,是首次發現的病例,並不意味着就是溯源上追尋的零號病例,從人類與傳染病的抗爭歷史來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一個非常成功的溯源先例。

新冠病毒的野生動物自然宿主或者潛在宿主,目前還不清楚。聯合專家組動物與環境學組中方組長童貽剛解釋説:“但病毒可能是從自然宿主向人類的直接溢出,也可能是像SARS一樣,存在中間宿主。蝙蝠和穿山甲是大家最為關注的,也是比較有可能的宿主。”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聯合專家組分子流行病與生物信息學組中方組長楊運桂介紹了新冠病毒溯源過程中的分子溯源工作的主要進展,包括:第一,建立了全球新冠病毒信息資源庫,整合了基因組以及可及的流行病學、臨牀等數據,為順利開展分子溯源的研究提供了數據和信息;第二,通過分子數據與流行病數據的整合分析,系統研究了這個系列的變異與各類暴露因素的關聯關係以及規律,為溯源方向提供了很重要參考。

楊運桂介紹,聯合專家組“基於早期的病毒序列的系統演化分析,和它最早共同祖先出現的時間的理論計算,來研究早期病毒的傳播演化特徵與規律,對武漢早期的新冠肺炎疫情進行了系統研判;全面整合了全球已經公開的早期病例、環境或更早期存留樣本的新冠病毒檢測和測序系列信息;此外,系統梳理了早於武漢的疑似病例的陽性樣本序列,主要在國外。”

回憶起此次和世界衞生組織專家合作的過程,梁萬年説,在病毒溯源過程中,中外專家有很多爭論,甚至是很激烈的探討,“爭論的目的是為了使溯源更加科學,使證據更加完備”。

董貽剛表示,聯合溯源專家組目前已經達成共識,“專家們從一開始就秉承着開放的理念,認為病毒的傳入,病毒從動物傳到人,一直傳到華南海鮮市場,引起疫情的暴發,可能經歷了很長時間,也可能是有一些長距離的移動,包括一些跨境的移動。”董貽剛希望,未來在世衞組織的帶領下,全球科學家能夠團結協作,以科學的方式在全球框架下開展新冠病毒溯源的工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5 字。

轉載請註明: 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中方專家組: 以科學的方式開展新冠病毒溯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