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筒裝上“芯片”倉庫建在“路上”

車間裏機器轟鳴,卻見不到幾個工人,一排排裝滿白色棉紗的條筒(棉紗筒)正在有序地向機台裏輸送原料。10月26日,在棗莊市中區山東正凱新材料有限公司,眼前的景象頗有些顛覆記者對紡織企業的印象——這是正凱新材料藉助工業4.0技術打造的全國首個“多品種智能化紡紗智慧工廠”。

“這些條筒,表面看裝的都是白色棉紗原料,其實品種各不相同,有20多種。”該公司一分廠廠長何勝軍介紹。

這些棉紗和條筒外觀上無法區分,上錯了原料怎麼辦?

面對記者的疑問,何勝軍解釋道:“這裏每一隻條筒底部都安裝了芯片,機台地板上的智能識別裝置能夠讀取識別這些芯片,一旦出錯就會報警。”他邊説邊把一個正在工作的條筒推離識別裝置,換上另一個條筒,結果該台機器停止轉動,上方亮起了紅燈。

正凱新材料開發的“智能條筒追溯系統”,運用RFID無線識別技術,在梳棉機棉條出口處裝配定製RFID寫卡裝置,把每台梳棉機的品種信息和生產信息寫入棉條筒的RFID卡中,並通過AGV智能輸送到並條工序。在並條機條筒擺放位置下方,通過讀卡裝置,讀取條筒的RFID卡信息,並和工藝排列設計進行智能比對。

“這套智能系統目前在國內紡織行業還是第一家,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何勝軍介紹説,通過與海爾卡奧斯合作,正凱新材料已初步搭建起內部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了智能化生產,1萬紗錠用人只有30多人,比同行業平均水平減少了一半多。

“以前業務員接到客户的意向訂單,可能要詢問各個生產環節的排產情況,再找公司管理層審批,一週時間都不一定能夠排產,而現在業務員通過手機客户端查詢工廠實時產能,管理層在手機上審批訂單,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給客户排產。”何勝軍介紹説,目前公司生產能耗降低了10%,研發週期平均縮短了30%,而產品質量迅速提高到了國內一線水平。據瞭解,正凱新材料20萬紗錠高檔新型特種纖維混紡紗項目被列入2020年全國紡織行業唯一國家重大技術改造專項,已通過專家審查。

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棗莊市中區,搶先一步彎道超車,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推進智慧工廠建設,以智能化引領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距離正凱新材料不遠處的伊德貝爾(山東)智家科技中心,藉助工業4.0技術,實現了企業供應鏈間的無縫銜接,將倉庫建在了“路上”。

“我們藉助工業互聯網技術,整合了ERP、MES、OA等企業系統,實現了信息可視化並且實時共享,打通了從客户到供應商的信息流。”伊德貝爾(山東)智家科技中心副總經理李忠磊向記者介紹説,客户會根據我們目前的剩餘產能情況下訂單,而供應商也能夠根據我們每天的產能情況來決定如何分批供貨,這樣既提升了整個企業鏈條的生產效率,又降低了倉儲等環節成本。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棗莊市中區智能製造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7.5億元,同比增長37.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3 字。

轉載請註明: 條筒裝上“芯片”倉庫建在“路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