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B站很酷,但創作者也想談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盤他Penta
近日,今日頭條旗下的西瓜視頻宣佈品牌升級,不僅將啓用全新的slogan,對產品也進行了全新改版,進一步提升交互功能和用户體驗。
面對着來勢洶洶的西瓜視頻,B站可能是最先感受到危機的視頻平台。
背靠着可能是中國商業化做得最好的互聯網公司,字節跳動給西瓜視頻賦予的不僅有廣闊的流量入口,還有強悍的砸錢能力。
從“趕海天團”到“巫師財經”,今年B站的UP主被西瓜視頻頻頻圍獵,動輒千萬級別的簽約費用,撬動的不僅有UP主的心,還有B站在社區氛圍和商業化之間的天平。
比起B站,知乎要更早的感受到了字節系的金元攻勢。
2017年,“知乎300大V出走今日頭條”的消息引發熱議,今日頭條旗下的悟空問答僅用“比普通白領高的年收入”就輕而易舉的挖走了在知乎上深耕多年的答主們。
B站和知乎,作為中國兩個破圈最為成功的內容社區,從小眾邁向大眾的過程中一路順風順水,但卻都不例外的在流量變現上吃了癟。
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無法掩蓋兩家內容社區在商業化上的窘境。
1、賺不到錢的內容創作者巫師財經在自己告別B站的視頻中説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人用愛發電做入門科普,這種模式能否持續?但我又不想降低質量,所以也在思考未來,考慮到資源廣度、可持續性和觀眾反饋等各方面因素,我決定做些改變。”
簡而言之,掙不到大錢還得堅持做高質量視頻,我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想了半天,決定換一個新的金主爸爸。
創作者變現的問題,在知乎的發展歷程上也同樣有過,早期由於知乎對於營銷性內容的高度限制,知乎甚至還親自下場封殺過“知乎第一大V”張佳瑋。
但B站和知乎不同的是,由於視頻的創作成本相比圖文內容要高出許多,平台會給予創作者一定的激勵補貼,加上用户的打賞,基本就構成了絕大多數UP主的核心收益。
但這還遠遠不能支撐創作者持續穩定的輸出高品質內容。
創作者的商業化,對於平台來説是個很難平衡的點,背後是對於整個社區氛圍的把控。
營銷性的內容過多,帶來的是整個社區氛圍的退化,用户體驗變差,甚至能直接影響產品的生命週期。
但如果直接斬斷營銷性內容,那麼對於創作者來説則砍去了部分創收渠道,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優質創作者外流,進而影響社區內容的生態。
對於平台來説,一方面擔心創作恰爛飯激怒用户,一方面又擔心創作者出走帶跑用户,如何平衡,確實是件頭疼的事。
B站和知乎選擇的道路是為給創作者提供更多元的變現渠道,例如知識付費、官方活動、帶貨等。
但這其中社區依然還是主導,細化到流量分配、營收通道甚至是商業接洽環節,本質上變現通道依然把握在官方手中。
頭部創作者尚且如此,腰部以下的創作者的處境可想而知。
近年來自媒體平台和短視頻平台的崛起,使得公域流量入口上B站和知乎都不在第一梯隊,加之狹窄的變現通道,也會讓創作者的運營重心發生偏移。
目前業內默許的一種方式是,讓創作者一稿多投、一文多發,即便知乎和B站在變現上並不佔優勢,但作為內容平台依然能夠為創作者帶來粉絲積累和公域成就。
但這種平衡也存在被打破的風險,比如自帶流量的頭部創作者,會成為各個平台爭奪的重點,一旦簽約成為獨家,就不會再在其他平台分發內容。
對於內容型的社區來説,這無異於釜底抽薪。
2、跑不快和追不上作為內容社區,B站和知乎也在努力幫助平台上的內容創作者進行變現,但對比同行業的其他對手, 動作仍然太慢。
B站的創作者的收益來源除了前文説到的流量分成和充電打賞,還有直播、廣告、電商等變現渠道。
今年7月,B站上線了服務優質UP主和品牌主的官方商業合作平台花火,同時簽訂了10家行業知名公司作為花火的核心代理商。
這種由官方牽頭髮起的商業合作平台,在行業內並不少見,抖音於2018年就上線了類似的星圖平台,而小紅書的品牌合作人平台也早在去年5月就已經上線。
同樣是以內容作為核心競爭力的B站,則在此方面顯得慢了半拍。
事實上,在某些細分領域,B站的創作者們早已經開始進行廣告方面的嘗試,根據卡思數據去年出品的《2019美妝短視頻KOL營銷報告》顯示,截止到2019年4月底,已經有86%的B站美妝UP主在通過廣告變現。
同樣反應遲緩的還有和頭部UP主的簽約上,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巫師財經退出B站事件,儘管B站連發聲明指責巫師財經存在違約情況,但仍沒能阻止其奔向西瓜視頻的懷抱。
痛定思痛過後,B站在巫師財經出走後一個月就從西瓜視頻迎回了另一位知名UP主敖廠長,外界盛傳B站為此開出了高達4000萬元的簽約費用。
對於敖廠長的迴歸,B站官方的聲明則表示:“已與敖廠長簽約為期5年的獨家合約,其餘均為不實信息。”
相比較後知後覺的B站,知乎在對於創作者的變現嘗試上則顯得更為小心翼翼。
作為以問答模式為核心的內容社區,知乎被認為在知識付費上有着天然的基因優勢,但眼看着得到、分答等平台異軍突起,知乎的知識付費卻始終未能形成氣候。
2016年被視作是知識付費的元年,這一年的愚人節,知乎上線了“值乎”功能,為問答導入付費模式,但此後並未成為知乎重點發力的方向。
但就是這樣一次看似玩笑式的嘗試,卻讓其他互聯網社區看見了風口,果殼、微博等平台先後上線了付費問答功能,並藉助公眾人物的傳播,迅速打開了市場缺口。
知乎顯然錯過了一個本該由自己創造的時代,而眾多知乎創作者,也因此和知識付費的紅利擦身而過。
急迫的知乎此後又在短視頻和直播上做出了嘗試,但受到的成效並不顯著,無論是創作者還是用户,都沒能在這些功能裏看到知乎的未來。
今年知乎推出的“好物推薦”功能似乎給事情帶來了新的轉機,但前景並不明朗。
一方面確實有創作者通過此功能產生了不錯的變現效果,但另一方面又有更多的短期主義者因為有利可圖而湧入知乎生態。
這又涉及到那個老生常談的平衡問題,面對創作者變現需求和優質社區氛圍的矛盾,平台終歸是要做出取捨。
3、小而美和發展壯大之間的悖論對於商業化的問題,知乎和B站都曾有過自己的表態。
知乎創始人周源曾説:“知乎並沒有‘以賺錢為恥’的文化。這種文化既不現實,也不高尚,更不值得推崇。”
B站創始人陳睿則認為:“小而美與發展壯大無法共存。B站真正的使命不是產出優質的內容,而是我們構建一個產生優質內容的機制。”
分別以精英文化和二次元文化起家的知乎與B站,在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過程中,如何留住原住民,並不是僅憑為愛發電那麼簡單。
無論是文化問題,還是機制問題,歸根結底都還是錢的問題。
前些年的自媒體平台大戰,各大資訊平台推出了數十億甚至百億的流量分成吸引創作者入駐,但這種方式又並不適合知乎和B站。
知乎和B站想吸引的創作者,一方面能夠帶來優質的內容輸出,一方面又要儘可能的與社區氛圍貼近,註定無法對所有的內容風格都一視同仁。
但資訊平台面向的是全量人羣,從小孩到老人,從鄉村到城市,都是潛在的目標用户,平台對於法律和道德範圍允許內的一切優質內容都有需求。
這就是陳睿所説的小而美與發展壯大之間的悖論,一方面想要破圈,一方面又希望能保持社區氛圍的純粹,這顯然對內容創作者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創作者的變現通道到社區氛圍,再到整個平台的商業化,這三者之間各自有明確的界限,但又有着緊密的聯繫。
創作者的內容一旦發生偏移,直接就會導致社區氛圍的退化,進而影響平台的發展壯大,但平台如果掐死了變現通道,又會使得優質創作者出走,社區日漸蕭條。
前者的模板是百度貼吧,大量營銷內容的滲入讓用户的體驗變差,使得昔日的全球最大中文互聯網社區風光不再。
後者則是豆瓣正在走的路,雖然仍是文藝青年們的自留地,但也已淡出了國內互聯網的中心舞台。
這樣的結局,顯然是知乎和B站都不願意看到的。
2017年知乎三百大V轉投悟空問答,知乎聯合創始人張亮在某知乎大V羣稱:“太好了,趕緊讓他走。他以為中國就300個寫作的人?”
張亮的觀點或許並沒有錯,偌大的中文互聯網,會寫作的人當然何止300。
但從內容創作者自身的角度出發,無論是視頻還是文字裏的風花雪月,都離不開現實生活中的柴米油鹽。
持續創作本身就是件很痛苦的事了,還得想辦法搞錢,未免也太殘酷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