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須各方齊抓共管

中新社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單親媽媽哭訴兒子打遊戲花了15萬元(人民幣)”“家長投訴孩子上網課時租號玩網遊”……類似新聞總能時不時登上熱搜,而這類現象的核心詞是“沉迷網絡遊戲”。

客觀來説,未成年人還處在身心發育階段,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容易過度使用網絡遊戲、甚至產生依賴,因此確實需要各方的監管。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日前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規定,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

該通知出台的背景正是針對未成年人過度使用甚至沉迷網絡遊戲問題,進一步嚴格管理措施,堅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國家新聞出版署有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規定,網絡遊戲企業向未成年人提供遊戲服務的時長,法定節假日每日累計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累計不得超過1.5小時。“對此不少家長反映該標準仍較寬鬆,建議從嚴壓縮。綜合考慮未成年人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需要,此次通知對網絡遊戲企業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時段時長作出更加嚴格的限定,更好地引導未成年人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社會實踐以及各種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娛休閒活動。”

網友“清風飛揚”對此拍手叫好。她告訴記者,自己有個14歲的女兒,自從迷上網絡遊戲,就看到她放假期間玩、放學之後玩,還經常熬夜在被子裏偷着玩,不僅近視還影響學習。“家長要上班,不可能時時刻刻看着她;問多了孩子還不耐煩,真是特別難管。”

事實上,儘管此前也建成了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絡遊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為企業和用户提供權威準確的身份驗證,但一些未成年人使用家長身份信息或購買成年人身份信息繞過實名認證,突破身份限制,使得時段時長限制無法發揮作用,成為影響防沉迷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指出,身份識別是在落實網遊防沉迷系統過程中的最大難題。遊戲平台有責任與義務識別未成年玩家的身份,當面對超過未成年人支付能力、認知能力的大額充值時,遊戲平台應對防沉迷系統應及時發現並及時完善。同時,家長也要加強引導、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參加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當孩子們能從更多渠道獲得有趣體驗,就不會沉迷網遊。

國家新聞出版署該負責人亦表示,網絡遊戲沉迷是一個社會問題,防沉迷工作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行業要始終把防沉迷作為遊戲管理的重中之重,嚴格防沉迷管理的制度和執行,紮實推進防沉迷工作;另一方面,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需要廣大家長、老師更好履行監護教育職責,切實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責任,加強關愛陪護和約束規範,引導孩子們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和用網習慣。

中國近年來也不斷加碼針對未成年人網遊的監管措施。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提出,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國家新聞出版署此前的一項公示也顯示,《網絡遊戲防沉迷實名認證技術要求》擬列入新聞出版業2021年第一批行業標準立項計劃。這意味着,網絡遊戲防沉迷實名認證將迎來國家標準。(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5 字。

轉載請註明: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須各方齊抓共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