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物多樣性大會報道丨“春城”之約 世界期待在中國找到答案
圖説:COP15主題海報 採訪對象供圖
今年,雲南野象北巡,象羣一路遊走,中國政府與民眾一路精心管護,象羣最終在人工引導下平安南歸,雲南保護瀕危物種亞洲象的故事温暖了全球。而在雲南,有的不只是亞洲象。從雄偉高山到熱帶雨林,從遼闊平原到富饒叢林,從淡水世界到澎湃江河……在富饒的西南土地上,還有滇金絲猴、綠孔雀、大型真菌等珍稀物種,是北迴歸線上唯一的“生物多樣性綠洲”。
本週,世界目光將再度聚焦“象”往之地——七彩雲南。作為我國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今天起在雲南昆明召開。而作為聯合國生態環境領域的一次重要會議,未來1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藍圖將從這裏走向世界。
圖説:COP15於今天起在雲南昆明召開 新民晚報記者 楊一帆 攝
為什麼是昆明?
雖然已是金秋十月,昆明依然鬱鬱葱葱。樹影婆娑,連同細密的小雨、遠山的青黛、滇池的紅嘴鷗,描繪出一片生機盎然之感。
COP15作為以敲定未來十年指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綱領性文件為目標的大會,其選址與雲南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種質資源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緊密相關。
從長水機場的大廳和廊道到昆明市區主要街道上,反映雲南豐富動植物資源的佈景隨處可見,其中不乏此前在全球“刷屏”的大象。
記者瞭解到,雲南主要生物類羣物種種數接近或超過全國的一半。相關統計顯示,雲南共記錄了25434個物種,其中大型真菌2729種,佔全國的56.9%;地衣1067種,佔全國的60.4%;高等植物19333種,佔全國的50.1%,有農作物及野生近源種近千種,是亞洲栽培稻、蕎麥、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其中巧家縣的五針松、彌勒市的苣苔、漾濞縣的漾濞槭等珍稀樹種,世界範圍內僅分佈於雲南;分佈脊椎動物2273種,佔全國的52.1%,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脊椎動物242種。此外,雲南還擁有昆蟲11000多種、淡水魚類366種、鳥類776種,綠孔雀、怒江金絲猴、白掌長臂猿、天行長臂猿、亞洲象等均屬全國僅有云南分佈的物種。
“COP15在中國舉辦,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認可。舉辦地落地昆明,是雲南生物多樣性、氣候條件和空氣質量等綜合因素的勝出。”COP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人員曾公開表示。
圖説:昆明着力打造“海綿城市”新民晚報記者 楊一帆 攝
昆明已經做好準備
面對世界的期待,昆明也已準備充分。
昨天去會場的路上,一位會務交通組司機告訴記者,早在半年多前他們就進行了多輪選拔和培訓,力求為全球來賓保駕護航。從機場到住地近1小時的車程,司機全程沒有使用導航軟件,僅憑經驗和記憶就選取了最優路線。
昆明市民也同樣做好了當好東道主的準備,這幾天無論是在網絡上還是在生活中生物多樣性總是大家繞不開的話題,還有市民更是直言:“靠譜”15(COP15的諧音)定能靠譜。
據當地一位朋友介紹,以此次會議會標為主題的佈景,最近一週火遍了昆明人的朋友圈。在這幅佈景裏,一位少女雙手托起水滴狀、極富中國特色的會標。形狀意味着水是生命之源,而水滴裏身着民族服飾的小女孩、大熊貓、孔雀、梅花與浪花等元素則反映了生物與文化的多樣性,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球共建生態文明的願望。
“就像二十多年前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一樣,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大會讓世界更瞭解昆明。COP15的到來,也意味昆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潛力無限。”有網友留言説。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昆明綠色、安全、智慧、節儉的辦會理念讓不少人印象深刻。為抵減會議產生的碳排放,昆明市制定了綠色辦會工作方案,提出減碳措施,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打造低碳高效的大會。
記者昨日在會場看到,場館裏充分利用自然光,廣泛採用綠色節能照明系統,對人工照明進行調光控制;會場的佈置和搭建體現節儉風格,優先採用環保、簡約的新型材料和用品;使用智慧辦公App系統,參會嘉賓使用二維碼下載參展資料,獲取會議的日程、通知等,減少紙張的浪費。
這樣的舉措在本次大會上不勝枚舉。比如,使用電子宣傳冊並公開下載方式,利用郵件向外賓傳達相關信息,減少紙張浪費;選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輛、公共交通和共享單車等為嘉賓和與會代表提供交通服務;酒店房間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具,鼓勵自帶洗漱用具,酒店餐廳使用玻璃杯和陶瓷杯,不使用塑料杯和一次性紙杯……正是這些點滴的細節,讓大家感受到低碳、綠色、節儉的理念貫穿到大會舉辦的全過程。
中國式經驗和智慧受到肯定
説回本次大會的主題。提到生物多樣性,乍一聽起來這一概念很是“高大上”,實則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與福祉息息相關:生命賴以生存的氧氣,源自大洋中的藻類;我們日常所需的糧食與肉類,來自於大自然的饋贈;甚至每一個小區都是一個小的生態單元,它的綠化水平、居民與小生靈的和諧程度,都影響着我們的生活質量與心情好壞。
有統計顯示,全球一半以上的GDP都要高度或部分依賴生物資源的貢獻,而生物多樣性正是衡量和左右生物資源豐富與否的重要參照。
然而,地球生物多樣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根據2019年5月聯合國公佈的全球評估報告,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種正遭受滅絕的威脅;另一方面,確立上個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愛知目標”,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完成度相當有限。
《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大衞·庫伯昨天在COP15首場媒體通氣會上明確指出,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我們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挑戰。
所幸,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上的努力與貢獻不僅為人民羣眾切身感受,也贏得廣泛的國際讚譽。據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此前介紹,在20個“愛知目標”中,我國3個目標進展超越了預期,13個目標取得了關鍵性進展,4個目標取得階段性成績,執行“愛知目標”的總體情況好於全球平均水平。
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幹事布魯諾·奧伯勒讚揚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已經採取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措施,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認為中國保護海洋的努力令人鼓舞。
在全球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威脅之際,外媒和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對此次的COP15也寄予了厚望。
在諸多國際組織機構看來,世界應總結和吸取“愛知目標”實踐中的教訓,汲取中國式的經驗與智慧,在昆明為下一個“決定性意義的十年”規劃行動藍圖。
《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就表示,作為東道主,中國有機會帶頭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我們期待中國發揮領導作用”。
圖説:COP15大會上海雲展館正式上線 採訪對象供圖
COP15大會上海雲展館昨天上線
歷時數月精心打造的COP15大會上海雲展館昨天正式上線。
上海館造型簡潔、線條流暢,俯瞰效果融入了“樹葉”“愛心”等造型,傳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
從視頻中看到,場館呈三面開放格局,地面模擬上海地圖形狀,蜿蜒的地面燈帶象徵着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整體外形宛如一艘勇立潮頭的鉅艦,彰顯了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從外觀設計到展現形式,上海館既凸顯了上海的生態特色,又融合了城市發展的現代元素,與“人民城市 生態之城”的參展主題相呼應。
據介紹,上海館共分六大板塊。分別為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情況、上海城市生態空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長江河口生態系統保護、宣傳教育與公眾參與、2025年上海生態環境展望,全方位展示了上海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績。
生物多樣性大會小科普
什麼是COP15?
COP15,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公約,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它於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文件。
締約方大會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最高議事和決策機制,目前共有締約方196個,美國已經簽署但尚未批准該條約。
什麼是“愛知目標”?
2010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在日本愛知縣召開。
會議通過了《2011-2020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確定了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包括5大戰略目標和20個具體目標,也稱“愛知目標”。
儘管會議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但據聯合國2020年9月15日發表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從全球整體的角度來看,只有6項目標部分達成,部分子目標甚至更加惡化。
中國將為COP15做出哪些貢獻?
COP15執委辦主任、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此前表示,中方積極參與國際雙多邊磋商,藉助中歐、中法、中非、中英、中日韓等既有溝通機制和途徑,積極搭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話橋樑,加強關鍵議題的溝通和交流,推動各方相向而行、求同化異、增進共識,積極促進“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2020後框架”)制定進程,積極尋求建設性方案,積極踐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
“2020後框架”作為COP15大會的重要標誌性成果,被國際社會寄予厚望。它將對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做出規劃。
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秘書長保羅·史密斯表示,希望COP15能夠制定“雄心勃勃、可衡量的”生物多樣性目標,從而讓本次大會成為扭轉生物多樣性損失的轉折點。
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楊一帆 楊碩 發自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