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工智能豎起“防護牆” 李蘭娟、吳凡、張文宏談智慧抗“疫”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科技

在疫情防控期間,從健康碼到遠程診療,人工智能在各方面助戰。7月10日至11日舉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峯會之健康雲峯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分享了他們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峯會之健康雲峯會,吳凡與張文宏對話。主辦方 供圖

人工智能豎起“防護牆”

李蘭娟表示,在這次疫情中,人工智能、大數據對遏制疫情擴散、進行疫情研判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當出現感染者,通過科技手段,很快就能追蹤人員的流動情況,發現接觸者,進行隔離,控制傳染源。她表示,疫情期間,大家開展了遠程會診、遠程諮詢等工作,這些互聯網醫療模式對於今後的醫療改革也將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吳凡也表示,應對傳染病,“快”很重要,否則會造成大量的傳播,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溯源,可以快速界定感染者,及時管理,在人羣和感染者之間豎起一道“防護牆”。她介紹,每家醫院發現傳染病例後,診斷的是單個病人,如果沒有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動態感知,A醫院報一個(病例),B醫院報一個,兩個病例之間無法進行關聯,有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之後,不僅可以瞭解不同地方散在病例是否存在關聯性,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對病例發生的時間、環境等進行深入分析。

人工智能取代醫生?

“人不能什麼事都不做,全讓機器做,這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大數據將來的發展,我個人認為一定要精準,哪些東西能給我們做增量,(人工智能)不是取代我們,取代毫無意義”,張文宏在會上説。在他看來,人類要充分地利用技術,但不能迷信技術。

吳凡表示,機器要去做那些人的大腦不可及的地方。她説,人的大腦有很多邊界,教育背景、知識體系、人的經驗等等都是有限的,但機器可以把幾輩人的智慧都集合在一起,“機器不是一個醫生,而是很多醫生、很多聰明腦袋的集合,這時候就出現一種可能性,我解決不了,但是機器裏很多無限的潛力可以幫助我完善診斷。所以,我覺得不是機器取代人,也不是人利用機器,而是人和機器完美結合,人和大數據人工智能完美結合。”

人工智能需“喂料”

“出色的防控背後是醫務人員的奉獻,更重要的是科技支撐。”吳凡説。她表示,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措施一定要走在疫情之前,而這靠的就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加上專家。

“在人工智能方面,機器有學習功能,你要不斷給它喂‘料’,這個‘料’就是數據,它自己可以變得越來越聰明”,吳凡説。

中國科學技術部今年5月對外發布的內容顯示,中國積極關注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能、類腦研究的人工智能這兩條技術路線。具體措施包括:佈局建設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已建設15個創新平台,主要包括基礎軟硬件、智能醫療、智能供應鏈和智能城市治理等);設立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已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設11個試驗區)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