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擺脱對中國的依賴説起來容易,但現實卻是另一回事。據比利時《回聲報》4日報道,根據“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新近發佈的一項研究,比利時戰略產品進口完全依賴中國。
研究稱,比利時對中國的依賴主要體現在159種進口產品上,其中對“中國製造”依賴程度最高的是有機化學品。七種商品因為關係到比利時的國家安全以及主要工業鏈,被列為“特別敏感”產品,它們分別是鹵化衍生物、某些酸和磁鐵等,其中一些是化學和製藥領域的重要基本原料。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教授霍爾斯拉格説,對於某些基礎化學品,比利時確實必須依靠中國,“但化學和製藥工業在比利時經濟活動中的比重不低於 4.3%,對中國化學品的依賴令人擔憂”。比利時化學工業聯合會發言人維萊特也肯定了這一點,不過他強調,比利時目前對中國的出口大於從中國的進口,這也在雙邊關係中發揮重要影響。
《回聲報》認為,對中國的依賴並非沒有風險,關鍵商品出口國可以影響一些產品的供應,例如在發生衝突或政治緊張局勢時。埃格蒙特研究所研究員比思考普強調,儘管控制供應鏈可以用來施加壓力甚至經濟勒索,但實施起來也並不簡單,“如果中國以此作為武器,其信譽也將受到很大影響。此外,如果成員國之一成為目標,歐盟也會作出相應反應,因此在使用時中國肯定會非常謹慎。”霍爾斯拉格教授表示,進口依賴中國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還要看中國在比利時的投資怎麼樣。例如列日機場和澤布呂赫海港,它們80%的貨運來自中國。沒有中國,機場和港口就難以生存。“因此需要慎重而客觀看待比利時和歐洲對中國的依賴問題”。
新冠疫情暴發之後,“戰略自主”成為歐洲的新信條:如何才能減少對亞洲重要商品的依賴?如何多樣化生產和供應鏈並回遷戰略庫存?比利時將在9月就此發佈專門報告。聯邦眾議院議員、眾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範霍夫認為,想要減少對中國或其他國家的依賴,是一種接近偏執或保護主義的態度。(趙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