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中國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我們對美國的硅谷有技術上的崇拜,現在中國互聯網已經成長出一大批在美國找不到對標的大型公司和創新模式。為什麼中國互聯網正在告別硅谷崇拜?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美國人可能不曾想到,互聯網這個它們曾經發明並長期領先的技術如今會在中國以高速狂奔的方式迅速壯大,他們也不曾想到中國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改變雙方在互聯網領域的力量對比。
今天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告別了硅谷崇拜。這一判斷主要基於以下三個事實——
- 中國互聯網已經成長出一大批在美國找不到對標的大型公司和創新模式
- 中國互聯網的很多創新在反向輸出給美國互聯網
- 中國互聯網出海全球市場取得實質性進展
如果我們問:美團像美國的哪個互聯網公司?這個問題我們找不到正確答案,沒錯,美團創業之初的概念是從Groupon開始的,但如今的美團早已橫跨外賣、團購、O2O、酒店、共享單車、在線旅遊等多個領域,在美國我們完全找不到在模式和規模上能和美團對標的公司。
美團是中國互聯網探索自己獨特道路的一個縮影,今天的中國互聯網這個學生早已在心理上和事實上擺脱了對美國老師的依賴。同樣,字節跳動、拼多多、快手、YY、陌陌、小紅書其實在美國都找不到嚴格意義上直接完整對標的公司。
而即便是在模式上可以對標的騰訊、阿里、微博、嗶哩嗶哩、知乎等公司,其實也在中國獨特的競爭格局中走出了很多極具特色的發展路徑,美國多位網絡評論家就多次呼籲Twitter應該認真研究微博在眾多方面的創新和改進。
除了公司層面,在模式層面,中國互聯網也探索了多條具有本土特色的道路——社區團購、直播帶貨、共享單車、二維碼移動支付、主權數字貨幣,這些都深刻根植於中國的接地氣的互聯網土壤,他們的共同特徵都是——在美國並沒有成功的先例。
我再舉一個特別小的例子——閃送,這個眾包即時送達的模式在中國一二線城市廣泛流行而不是誕生在美國興起主要由於兩個原因:
- 第一,中國的城市人口密度足夠高,能容納足夠多的需求;
- 第二,中國的勞動力人口足夠便宜,能找到足夠多願意加入眾包的騎手,這些都有着極為明顯的中國特徵。
是滴,當一個公司在招股書和路演PPT裏不再講“我們是中國版的XXX”的時候,中國互聯網就已經開始構建屬於自己的獨特敍事。
二、中國互聯網的很多創新在反向輸出給美國互聯網很難想象,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2000年、2010年,美國互聯網人會向中國互聯網學習任何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模式和經驗。
然而今天,中國的互聯網的很多創新正在諸多領域真實地反向滲透給了美國的公司——
- 蘋果iOS14發佈的“App Clip”,本質上其實是微信小程序在某種意義上的翻版,不可否認,中國的互聯網人更早地看到無需下載、運行在雲端的輕應用這一重要趨勢並開始了大規模、有成效的實踐。
- 美國的共享滑板的廣泛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中國共享單車對這一模式的充分探索。
- Facebook專門“借鑑”了Tik Tok推出對標產品Lasso,然而很遺憾,它在美國本土被Tik Tok徹底碾壓。
- WhatsApp等美國即時通訊工具也在事實上借鑑了微信的部分產品策略。
- 最近大火的Clubhouse的聲音底層技術來自於一家叫“聲網”的公司,而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YY曾經的首席技術官。
- …….
中國互聯網不僅僅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美國的反向輸出,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公司的模式和經驗也在印度、南美、東南亞、非洲等地被廣泛認可和借鑑——
- Resellee是東南亞的拼多多;
- IndiaMART被譽為“印度的阿里巴巴”
- Vskit是非洲版抖音;
- StoneCo是南美的支付寶;
- ……
的確,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極其激勵的競爭和碰撞中誕生的模式和經驗以及在很大程度上被世界看到,這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輸出。
三、中國互聯網出海全球市場取得實質性進展沒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正在走向全世界。
過去我們津津樂道的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在中國本土市場徹底打敗了每一家美國巨頭,注意,一些人聲稱這是基於監管保護實現的,這是不準確的,淘寶打敗eBay、QQ打敗MSN、中國團購打敗高朋、滴滴打敗Uber…..
這些幾乎和監管保護沒有任何關係,不要認為這稀疏平常,事實上,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大部分市場,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在很大比例上都戰勝了其本土競爭者,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強悍戰鬥力的明證。
如今,我們的步子又向前邁了一步——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開始規模性出海,在短視頻、遊戲、工具、支付等多個領域成功打開多個主流市場,Tik Tok屬於其中的翹楚,長期橫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應用排行版。
這在之前前所未有,因而它的意義也極其重要,在某種意義上,這種高附加值的輸出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阿里、YY、騰訊、美團等大公司,安克創新、莉莉絲、原神、閲文、美圖等多個腰部公司也在歐美主流市場撕開了重要口子。
另一方面,羽翼豐滿的中國互聯網巨頭們也在以更直接的方式出海——收購和投資,比如,阿里斥資10億美元投資了東南亞最大電商Lazada,投資了東南亞在線支付平台HelloPay、入股了新加坡郵政,買下了《南華早報》。
騰訊也在海外也啓動了買買買模式,86億美元收購《部落衝突》的開發商supercell,騰訊還是Snapchat、Spotify的股東,還投資了印度內容社交應用Sharecha和電商Udaan。
美團也投資了印尼最大生活服務平台Go-Jek,後又參與了印度在線送餐服務Swiggy。
滴滴則是Uber的股東……
馬雲在早年間談及和eBay的競爭時説過一段話——“eBay是海里的鯊魚,而阿里是揚子江裏的鱷魚,在海里搏鬥,我們可能不佔上風,但到了江裏,鱷魚是可以打敗鯊魚的。”
如今,曾經的鱷魚們也已經逐漸進化,開始遊向大海,與鯊魚一起廝殺。是滴,正是基於以上三個判斷,今天我們可以非常篤定地宣稱——中國互聯網正在告別硅谷崇拜。接下來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互聯網能夠做到這樣?為什麼不是歐洲、日本或其他國家的互聯網公司迅速崛起?這背後有沒有什麼底層的邏輯?
我們一起來繼續思考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這個結果其實是多重原因縱橫交錯、互相交織,而其中最重要的幾個邏輯如下——
1. 中國是超大經濟規模和超大人口規模的統一市場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對於互聯網市場而言幾乎是同等重要滴,人口規模的邏輯在於互聯網公司最大的研發成本在某種意義上是省不掉的,它只能通過大規模用户去攤平,當一個用户市場很小,很難把單用户投入降下來,也很難享受規模經濟和網絡效應。
當然,人口規模是一個前提指標,它還需要經濟規模的支撐,比如印度,人口規模是足夠的,但能支撐的經濟規模太小,購買力不足,也很難形成足夠大的互聯網市場。
比如印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根據eMarketer的數據,2018年印度全國數字廣告支出僅為15.3億美元,15.3億美元是一個什麼概念呢?2018年微博的全年的收入為17.2億美元,也就是印度全國互聯網廣告收入還不到微博一個公司的收入,而微博這個廣告收入水平在中國互聯網廣告收入裏只能排到第七。
有了規模,還必須是一個統一市場,為什麼美國比歐洲互聯網發展的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儘管歐洲經濟和人口在總量上比美國大,但歐洲是一個分散市場,語言就是一個直接的壁壘,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都會形成交易成本,非洲同理。
有人説印度也是統一市場啊,錯了,印度儘管是一個國家,但印度超過100萬人使用的語言就有32種,甚至印度的各個邦之間還會設立一定程度上的關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印度遠不是一個統一市場。
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中國是一個統一市場,這三點是中國互聯網崛起的基石。
2. 中國沒有互聯網沒有歷史包袱這是非常容易忽略的一個視角,在企業界一個隱含的法則是——如果你對上一個時代適應的越好,那麼你對下一個時代的適應力可能就越差。
比如,倫敦居然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擁抱電燈的大城市,原因就在於倫敦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太強大,它有着極其完善的煤氣燈系統。
互聯網也一樣,美國在PC時代非常強大,網速也很快,因此它的移動需求迫切性就沒有那麼強,今天,美國的PC網絡瀏覽量依然大幅超過中國。
正如我們很多人跳過固定電話進入手機時代一樣,中國很多人是跳過PC時代直接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中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移動互聯網人羣——8.54億,超過了整個歐盟的人口,是美國人口的2倍。
同時,由於我們傳統零售體系沒有美國、日本發達,我們就更有動力發展電商;我們沒有強大的信用卡體系,於是移動支付就發展非常迅速;我們主機遊戲玩家人羣太少,因此市場參與者開發網絡遊戲、移動遊戲的熱情就會特別大。
是滴,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優勢叫後發優勢,而中國則將這種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3. 中國是基礎設施的人民幣玩家毫無疑問,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是極其強悍的,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是全球系統裏Bug一樣的存在。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截止到2020年,中國的4G基站超過了500萬個,這個數據佔全球總量超過50%,要知道我們只佔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但全球超過一半的4G基站在中國,從大興安嶺到海南天涯海角,中國4G農村覆蓋率也超過了97%。
如今,5G基站又在複製相同的邏輯,甚至更加強悍:2021年3月25日,三大運營商共同宣佈——國內5G基站數量破100萬,這一數據佔全球5G基站的比例超70%。
在看寬帶,中國互聯網寬帶的接入用户達到4.4億户,100兆以上的用户數佔比達到了79.4%,光纜的長度超過了4500萬公里014年以來,寬帶平均下載的速率都提升了近7倍,光纖進户的比例達到了91%。
這些強悍的基礎設施讓更多人連進了一張統一的大網,甚至中國覆蓋全面的電網其實也對中國互聯網的崛起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要知道,全球還有超過25億人沒有連入互聯網,而其中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沒有通電。
疫情期間看到一則消息,某個鄉村的一名學生因為信號問題沒辦法上網課,在微博上發酵後,當地運營商專門在他們家附近建立了一個基站。
這就是中國的基建能力。
4. 中國的“人才紅利”也是中國互聯網的崛起的關鍵上面説了人口優勢,而對於互聯網而言,人才紅利也是一個極其關鍵的部分,中國現在是科學和工程學學位的第一大生產國。
每年有超過190萬理工科畢業生走出校園,中國大約有44%的大學生修讀了S / E(科學與工程),而美國只有16%,中國貢獻了全球將近四分之一的科學與工程學的學位。
有人説,你這説的是數量,你怎麼不説這些學生的質量呢?
事實上,數量是另一個層面的質量。
這些理工科學生當然並非每一個都能做到傑出,然而他們互相競爭、互相碰撞再加上企業的篩選和歷練,最終其中的相當部分會發揮他們應有的才華。
而正是我們工程師的冗餘,我們的互聯網公司才能招到足夠多優秀的從業者。
人才數量是一方面,讓人才發揮出作用是另一方面,而中國蓬勃發展的風險投資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能讓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和企業家脱穎而出。
以2018年為例,中國的風險投資全年金額為1050億美元,幾乎與美國的1110億美元不相上下,這些風險投資的選擇也推動了初創企業的發展,今天,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獨角獸公司的數量也已經和美國不相上下了。
中國理工科人才冗餘的另一個明證是——根據國際專利局數據,2019年,中國申請專利的數量為5.9萬件,第一次超過了美國的5.77萬件。
當然,這也是有代價的,典型的代價就是互聯網公司的996,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加班程度是相當驚人的,在中國,每個職工的平均每年工作時間為2432小時,而在美國則為1767小時,德國為1372小時、法國為1495小時。
中國互聯網的崛起也應該給這些996的互聯網員工們記上重要的一筆。
以上就是衞夕總結的中國互聯網告別硅谷崇拜的底層邏輯。
最後,以林毅夫的一段話結尾——“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週年時,我曾寫了一篇《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的祝賀文章,提出只要我們維持穩定、快速的經濟增長,可以預期到21世紀中國會變成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的經濟體,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會逐漸轉移到中國。那時,中國的經濟學家會比其他地方的同行能更好把握中國經濟的脈動,他們對中國經濟的解釋、提出的理論也會隨着中國經濟現象對世界的影響而成為世界性的理論,他們當中就會有不少世界級的大師。”
林毅夫的這段話其實同樣適用於中國互聯網。加油,要有信心啊,同志們!
#專欄作家#衞夕,微信公眾號:衞夕指北(ID:weixizhibe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8年年度作者。一名興趣廣泛的廣告產品經理,致力於用簡單語言深度剖析互聯網相關的邏輯。
本文由 @衞夕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