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視頻搜索崛起,搜索戰事硝煙再起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科技

編者按:本文系專欄作者投稿,作者李北辰。

曾幾何時,搜索大概是中國互聯網江湖最波瀾不驚的部分,只是偶爾泛起漣漪,但如今,隨着這片江湖中一個個“信息孤島”的崛起,搜索市場硝煙再起。

最近,北京字節跳動CEO張楠透露,抖音視頻搜索月活用户已超5.5億。這是抖音首次公佈搜索活躍用户數,該數據要比微信在2021年微信公開課上公佈的“搜一搜月活5億”還要高一些。

抖音年初發布的年度報告則顯示,抖音日均視頻搜索量已突破4億,張楠表示,“接下來一年,抖音將大力投入視頻搜索。”

嗯,過去數年,整個內容疆域都在迅速視頻化,作為用户獲取信息最直接的路徑之一,搜索勢必也會加速這一進程。

這也意味着,搜索戰事的硝煙,將在視頻搜索框中瀰漫。

視頻搜索:內容巨頭的標配

就像作家詹姆斯·格雷克在《信息簡史》中所言,每個時代的人們都希望儘量降低信息獲取成本,人類為此發明出兩種不同對策:搜索與推薦——事實上,從最早的印刷媒介和圖書分類,到互聯網早期的社交網絡,再到最近幾年炙手可熱的個性化信息流,其實都是這兩種策略的變種。

如今的抖音,搜索與推薦,他們都想要。

比如我身邊就有很多人不愛“刷”抖音,只把它當搜索引擎用:家常菜的N種炒法,養生茶的N種調法,圍巾領帶的N種系法……這裏似乎搜啥有啥,且相較於圖文,視頻方式輕鬆易懂,可彌補圖文無法呈現的視覺,聲效和情緒等缺陷。

用我自己的話説就是:遇事不決,抖音來學。

而對抖音來説,加碼搜索,能夠精細化站內資源,探尋更多流量入口,拓展新的增長點。

但發力視頻搜索的,不只抖音一家,它正成為內容巨頭的標配。

比如微信視頻號就已擁有自己的搜索框,並不斷打通與自身內容生態的連接,2021年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就重點描述了視頻搜索的未來潛能:“微信就像一個視頻圖書館一樣,它隨着時間推移可以沉澱越來越多的視頻內容,這些視頻內容是一種巨大的知識庫,我們希望有一天這個知識庫通過搜索推薦的方式可以被挖掘。”

此外,阿里旗下的夸克去年7月推出“Z視頻”軟件,希望以“視頻知識庫”形式,重建搜索場景。快手也在2020年底組建視頻搜索技術團隊,摸索視頻搜索技術。

畢竟,所有內容巨頭心知肚明,目前視頻搜索的最大問題,是搜索結果相對不夠精確。相較於圖文,視頻內容本身更難以標記,在效率層面容易達不到預期,在識別方面存在諸多技術難題。

但視頻搜索的趨勢不可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數據顯示,截止去年底,我國網民規模9.89億,短視頻用户佔比88.3%。極光發佈的《內容生態搜索趨勢研究報告》則顯示,在搜索領域,獨立搜索平台(百度,搜狗)以71.5%的使用率佔據第一,但短視頻搜索的使用率已經增長到了68.7%,排名僅次於獨立搜索平台。

與傳統搜索引擎脱鈎

更進一步講,各大平台兵分幾路,發力視頻搜索,似乎也再次印證:各大互聯網平台與傳統搜索引擎的脱鈎,正在愈演愈烈,這一趨勢看起來同樣不可逆。

許多年前,有一派樂觀主義者相信,未來真正的搜索引擎應該是某種“大一統”形態,能夠搜索到的內容無遠弗屆。畢竟在PC時代,搜索引擎誕生的初衷,就是把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檢索歸類,它們因此天然成為信息與服務的聚合器。在他們的理想中,這一邏輯將在移動端再次上演。

但現實與此相反,如今搜索引擎的確無遠弗屆,但“最優質”的內容,很多時候並不在傳統搜索框裏。用户的搜索行為,也逐漸分散在各垂直領域的頭部應用裏。

這不難理解,在理論上,搜索引擎是建立在互聯網的開放性上。但如今,數據被比作黃金,在全球各地,曾被許諾相互連通的互聯網,正變成彼此割裂的信息島。

曾幾何時,這些被不同頭部APP分裂的“島嶼化世界”令人頗感不適,但時至今日,也許是慣性使然,很多人已經慢慢習慣了這些信息孤島,也慢慢適應了每天“跨島”,人們正習慣於想搜索某領域內容時,就去代表這個領域的頭部平台。

這當然會固化頭部平台的優勢地位,就像抖音一樣,海量搜索行為會進一步反哺到推薦行為中成為養料,以數據為血液的互聯網產品終將陷入“越多人使用它,它就越好(表現在智能化程度和內容池總量),它越好就會有更多人使用它”的滾雪球模式中。

換句話説,會有更多從搜索引擎趕來的路人,變成各個頭部APP裏可量化跟蹤的“定居者”。

所以無論你是否喜歡,互聯網都正在從開放走向封閉。從商業角度,你也可以説,信息市場總是以自由為起點,以“壟斷”為成熟。就像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吳修銘所言,通信技術的每次主要變遷,都遵循着相似模式:最先出現的是短暫卻足以讓人感到興奮的開放性階段,隨後帶有壟斷性質的封閉性階段會逐漸取代前者。

這也意味着,搜索依舊是人們漫步移動互聯網的剛需,但一個趨勢是,當人們在搜索偏“公共信息”時,會選擇傳統搜索引擎,當人們在搜索偏“專業信息”時,會選擇該領域的頭部平台。

我們正在適應這一點。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