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車:雷軍向左,董明珠向右?

跨界造車:雷軍向左,董明珠向右?

文丨鋅刻度,作者丨陳鄧新,編輯丨李覲麟

董明珠對跨界造車,似乎仍未死心。

2021年3月初,有多家媒體報道,格力電器申請一項新能源汽車的新專利,被輿論猜測有了造車的動機。

然而,這條消息並未激起浪花,反而是3月末雷軍造車的消息在網絡上刷屏。

更為關鍵的是,市場對有“瑜亮情結”的二人態度迥異,一個被貼上“不靠譜”的標籤,另一個則獲得各路大佬的捧場。

“我從頭到尾建議雷總做。”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公開表示,“我們要為勇敢者鼓掌,無論結果如何,當越來越多人這樣之時,世界才會更燦爛。”

同樣是押上昔日戰績與聲譽,為何二者境遇大不同?下場更早的董明珠,怎麼就在造車賽道上掉隊了?歷經失敗,董明珠這次以核心技術為抓手,能否破圈?

格力正在密謀造車?

不見其車,先聞其音。

日前,格力電器公開了一項名稱為“一種鐵芯衝片、定子鐵芯、電機及新能源汽車”專利技術,據專利摘要顯示,該技術應用於永磁電機領域:能夠有效阻斷焊槽處磁力線的流通,減小渦流損耗;在磁密飽和時能減少電磁激振力的集中和突變,從而降低電機噪聲。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空調也涉及永磁電機,之前的相關專利也並未刻意強調‘新能源汽車’,這次格力的動作意味深長,不排除格力造車的可能。”

如此猜測,並非毫無道理。

據公開數據顯示,格力電器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58.89億元,同比下降18.80%;實現淨利潤136.99億元,同比下降38.06%;毛利率為23.37%,同比降低6.79個百分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同比下滑90.74%。

跨界造車:雷軍向左,董明珠向右?

格力電器核心財務指標呈現惡化的趨勢

業績低迷,市值也不振。

在資本市場,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的市值差距越來越大,從往年的不過800億元左右,擴大到當下的2378億元,遭投資者抱怨不已。

這麼來看,格力需要“第二曲線”,資本市場需要新故事,再疊加董明珠一直對造車有所執念,那麼格力造車從邏輯來看似乎也説得通。

事實上,董明珠並非造車新兵。

早在2016年2月,其動了造車的念頭,意欲130億元收購銀隆新能源100%股權,彼時造車新勢力三劍客仍處於襁褓之中,新能源汽車也才剛剛站上風口。

萬萬沒想到,悲觀的論調佔據了上風。

非但外界質疑的聲音不絕於耳,更是遭到格力電器中小投資者的強烈反彈,爭論的焦點集中於兩倍收購溢價過高、銀隆的鈦酸鋰技術不成熟、增發稀釋股權……

於是,戲劇的一幕出現了。

“格力沒有虧待你們!”在格力電器2016年10月28日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出離了憤怒:“兩年給你們分了180億,你去看看哪個企業給你們這麼多?”

最終,中小投資者聯手否掉了格力造車的計劃。

一氣之下,董明珠以個人名義入股銀隆,也一度推動後者走上“快車道”,可惜不到兩年就走上了下坡路。

據新能源客車銷量數據顯示,銀隆2016年為5285輛,排名第七;2018年為7278輛,排名第三;2019年為2708輛,呈現斷崖式下跌,排名也滑落至第十。

鋅刻度調查發現,董明珠雖然仍是銀隆的第二大股東,卻也無力迴天,如今的銀隆深陷股權拍賣、供應商上門討債的旋渦中。

譬如,2021年3月10日,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將銀隆列為被執行人,金額為48240468元。

同為跨界造車,資本態度為何大不同

覆盤來看,董明珠與雷軍同為跨界造車,可資本市場的態度大不同,原因有三。

首先,時機不同。

2016年的新能源汽車賽道,雖然生機盎然,可爭議也不少,年初的騙補事件不斷髮酵,網上廣為流傳的版本是有高達72家企業騙補,令外界一片譁然。

騙補,成為新能源汽車2016年的關鍵詞。

更為糟糕的是,樂視網2016年底債務危機爆發,法拉第未來公司陷入資金鍊斷裂的傳聞中,一時間新能源汽車令人談之變色。

此背景下,董明珠想説服資本市場的確頗有難度。

隨着新能源汽車推動政策加碼、特斯拉市值高歌猛進,新能源汽車的成長邏輯清晰,比亞迪、蔚來、小鵬等紛紛站上風口,成為資本市場的座上賓。

當下,資本市場對造車的態度早已180度大轉變。

原金立集團副總裁俞雷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電動汽車是絕對值得大廠投入的超級大賽道,它代表着智能硬件的未來,它是互聯網+智能化+新能源的總和。”

其次,打法不同。

雷軍的打法為抱團借勢,定位大概率為年輕人的第一台車,而董明珠的打法以B端為切入點,站穩根基之後再延展至C端,這個打法的優勢是投入成本相對較小、已有比亞迪的成功先例,劣勢在於新能源客車市場較小、成長天花板不高。

譬如,2020年國內新能源客車排名第一的宇通客車,市場佔有率高達26.11%,銷量也不過15940輛,而同期乘用車排名第一的國產特斯拉 Model 3銷量為137459輛,差了整整一個數量級。

至於B端轉C端,難度就更大了。

2019年銀隆推出“艾菲”品牌,對標別克GL8、本田奧德賽等商務車,指導售價高達43萬元,滿電續航里程可達到450公里。

跨界造車:雷軍向左,董明珠向右?

銀隆艾菲的設計沒有獲得廣泛認可

一名資深車友告訴鋅刻度:“定價高也就罷了,40多萬的車居然還用後扭力梁非獨立懸架,哪來的自信?”

最終,銀隆艾菲落了個草草收場的結局。

再次,準備不同。

雷軍創立的順為資本既投資了蔚來、小鵬都整車企業,又投資了奧易克斯、睿米等汽車供應鏈企業,還投資了智行者、Momento都自動駕駛系統企業。

此外,據騰訊科技統計,小米多年積攢了64條與汽車有關的專利,涉及自動駕駛、安全駕駛、智能出行、路況提醒等環節。

而董明珠彼時的狀態真是門外漢,格力也無相關的技術儲備,甚至對鈦酸鋰電池的認知都出現了偏差。

動力電池分為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鈦酸鋰電池等,不同陣營各有支持者,銀隆力推的就是鈦酸鋰電池。

鈦酸鋰電池的優勢在於充電速度更快、電池壽命更長、安全性較高、耐寬温性能良好,劣勢在於能量密度相對較低、體積相對較大、使用成本相對較高。

一名新能源汽車從業者告訴鋅刻度:“鈦酸鋰電池適用客車、叉車等應用場景,這些場景對安全性、穩定性敏感,而對能量密度沒那麼在意。”

實際上,面向C端的銀隆艾菲也搭配的是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電池,而非自家推崇的鈦酸鋰電池。

受制於鈦酸鋰電池技術未突破,董明珠的B端轉C端之路,註定難以走通。

格力造車,難在哪兒?

吃一塹長一智,董明珠似乎正在補課,發揮自身在製造領域的優勢,直指新能源汽車電機這項核心技術。

須知,電機也是特斯拉、蔚來的商業壁壘之一。

譬如,蔚來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前永磁同步後三相異步電機,號稱最大可達96.7%的能量交換,相比單直流永磁同步電機性能更強、相比三相異步電機更省電。

儘管如此,格力若想造車,仍需邁過兩道難關。

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上繼續補課,涵蓋熱管理、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自動駕駛系統等,尋求構築長期競爭的商業壁壘。

另外一方面,在資金投入上能否持續加碼,畢竟造車門檻頗高已成為業界的共識,參與這場軍備競賽的選手個個都是燒錢的主兒。

跨界造車:雷軍向左,董明珠向右?

董明珠

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曾表示:“沒有200億元不要來造車。”

據“機器之能”統計發現,特斯拉融資規模為200億美元、比亞迪融資規模為113億美元,蔚來融資規模為96億美元、小鵬融資規模為77億美元、理想融資31.6億美元……

目前,格力手握1310億元現金,這麼來看錢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説服中小投資者,這個難度不比技術研發小。

當然,格力並非沒有機會,芯片或許是一個突破口。

全球芯片緊張持續數月,汽車行業成為“重災區”之一,一些車企被迫臨時停產或減產,這印證了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的結論:“智能電動車競爭的終局是數據和芯片的競爭。”

而格力在家電芯片領域深耕五年有餘,倘若可以延展至汽車領域,那麼在造車一途上起點就更高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格力倘若建立以芯片為基石的自主可控供應鏈體系,就不乏彎道超車的機會。

至於董明珠會不會真的另起爐灶造車、格力會不會直接參與新能源汽車的軍備競賽,目前來看並不明朗,答案恐怕只能交給時間去揭曉。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董明珠從不認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4 字。

轉載請註明: 跨界造車:雷軍向左,董明珠向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