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越貴打車費越高?復旦教授用800多次打車數據掘出真相

 

央廣網北京2月24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打車已然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但是,生活中也會碰到這些現象:手機軟件顯示行程預估價格30元,到了目的地發現實際上是40元;早高峯叫車,等了很久最終被取消;蘋果手機和非蘋果手機用户使用同款軟件到距離相同的地方,蘋果手機用户的打車費更貴?

好像是這樣,對嗎?

現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孫金雲副教授和他的團隊在5個城市,花費5萬元,打車800多次得出了一份確切的報告,確定了這件事。

預測價格不準、出行高峯叫不到車、不同手機存在價格差等一系列問題,難道只是機器算法帶來的?誰應該對此事負責?

算法“殺熟”

大數據時代,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行為都會被大數據捕捉和收集。但驚人的數據總量讓人工方式進行數據甄別、整合變得不現實,這時就需要機器來幫忙,靠算法來提高效率。

資深安全技術專家、“白帽黑客”、漫霧科技創始人餘弦介紹説,人們會把算法簡單理解為“人工智能”,但它和人類的思維、行為相比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雖然在不遠的未來,算法會有更精準的表現以及更好的應用場景,但當下算法有時還是比較“粗暴”的。

算法“粗暴”是指其不精確性,甚至表現出較大的隨機性。比如有人誤操作進入了求職網站並停留片刻,隨後短視頻網站給此人推送“如何處理好工作關係”,購物網站推薦“辦公桌上最好養的綠植”,網頁上的漂浮廣告也都和求職有關。一系列經過計算的推送,都建立在一次偶發性誤操作上。

算法“粗暴”的另一個表現是可能被利用。比如,算法可能會幫助企業“殺熟”,還可能會幫助企業“看人叫價”。

教授的打車報告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孫金雲副教授和他的團隊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慶五座城市以不同距離、工作日早晚高峯、日間非高峯和晚間非高峯4個時間段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

孫金雲副教授表示,本次調查一共採樣821個樣本。其中,蘋果手機樣本佔比1/3,安卓手機佔比2/3,和現實生活中蘋果、安卓手機的佔比基本一致。他的團隊在測試中點選某平台“一鍵呼叫多頻道”選項,選取233個樣本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蘋果手機“被舒適”的比例比非蘋果手機高,這無疑需要蘋果手機用户支付更多的費用。

除了“被舒適”,蘋果手機用户的優惠福利也被打了折。研究數據表明,蘋果手機用户一次打車結束後平均能獲得2.07元的優惠,非蘋果用户的平均優惠是4.12元。除絕對金額外,優惠折扣比也同樣支持此研究結果。

見人叫價?價格究竟是怎麼定的?

平台是如何來區分用户,制定不同的服務價格和優惠標準呢?

每一個消費者都有不同的支付敏感性,但對企業來講,其產品的定價策略一般分為4種:其一是成本加成定價法,在產品成本上增加一部分盈利;其二是競爭定價法,根據市場上同類競爭商品定價;其三是價值定價法,讓產品的價格反映產品的實際價值;其四是個性化定價法,指針對同一件商品,為不同的顧客提供不同零售價的定價策略。其中,個性化定價法能夠使企業獲得最高的收益。但是孫金雲副教授表示,也正是這種做法存在着歧視用户的嫌疑。

打破壟斷,從“揚招”做起

有消費者向網約車平台方投訴:為什麼同一距離我打車貴,別人就便宜;為什麼我打車等待得久,別人等待的時間就短?平台方的回覆是“這是你的個人感覺”或者“這可能是系統判斷上的問題”。潛台詞:反正就這,愛用不用!

面對消費者,平台為什麼有這樣的膽量?因為可選項越來越少,因為打車習慣已經養成。

現在,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當我們需要打車時,拿出手機點擊某款固定的打車軟件,是否真的經濟划算,且效率最高?

孫金雲副教授的實驗裏其實有一項“揚招”(揚手招車)專項測試。結果顯示:除北京外,“揚招”是各城市打車最快的首選。

沒想到吧?

所以打車時我們不妨突破思維定式,多考慮幾個途徑!

孫金雲副教授呼籲大家,打車時能用多個平台就儘量不要用單一平台,能不使用打車軟件就不用。努力形成打車多元生態,延緩獨家壟斷時代的到來。長期使用一個平台,得到的福利最少;換一個軟件,可能會收到更多優惠券!

平台有自己的算法,我們要有對策算法的方法!

 

監製:梁悦

記者:富賾

編輯:楊揚 畢利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1 字。

轉載請註明: 手機越貴打車費越高?復旦教授用800多次打車數據掘出真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