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是更本質的挑戰。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20社(ID:quancaijing_20she),作者:賈陽,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人們總形象地稱,騰訊是奔跑的大象。而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大象急剎車。
長時段來看,騰訊上市之後僅遭遇過兩次業績和市值重挫。
一次是在2018年。除了版號衝擊,更深的原因是,騰訊當時在產業和資本層面的一貫優勢造成了路徑依賴,面對新對手的崛起措手不及。關於夢想和使命的大辯論倒逼騰訊進行了組織大變革,而後騰訊重新回到高速的增長軌道。
另一次則是當下。這是一次更本質性的挑戰,圍繞互聯網巨頭的變量更多了。互聯網行業的地圖上,可供開發的蠻荒之地越來越少,原有的激進擴張方式已經無法擴大蛋糕本身。而做新蛋糕,需要沉澱新的打法。
所有大廠的第一步都選擇了裁撤“冗餘”,所謂“降本增效”。同時,在監管常態化趨勢下,大廠加速學習與時代共舞。
我們不意外地看到,騰訊2021年Q4(Non-IFRS)淨利潤同比下滑25%至249億元人民幣,這是騰訊連續第二個季度出現單季淨利負增長;在線廣告收入同比下滑13%,遊戲業務營收亦環比負增長。
2021年全年,騰訊實現營收5601.18億元,同比增長16%;(Non-IFRS)淨利潤1237.88億元,同比微增1%,是近十年來淨利增幅最低的一年。
不過新動能也因此凸顯,騰訊主動切換引擎,To B業務(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在Q4營收首度超過遊戲板塊,扛起大梁。遊戲國際化開始確立單獨的旗幟和更加明確的策略,在中國市場之外,收穫了異常亮眼的成績。
對於騰訊的各類分析已頗為詳盡了。本文希望基於“騰訊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一主框架,嘗試去解讀,應該如何去理解鉅變中的騰訊。
舊引擎的壓力與破局還是先從遊戲業務説起。2021年Q4騰訊本土市場遊戲收入同比增長1%至人民幣296億元,國際市場收入增長34%至人民幣132億元。環比來看,遊戲營收較上一季的449億元下滑4.7%。
遊戲面臨兩大不確定性因素,一是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二是版號。
去年一則重提“精神鴉片”的官媒評論,引起短暫恐慌。但後續的官方正面定調以及輿論場的理性其實顯示了,隨着產業擴大,越來越多人成為遊戲的從業者,只要管好未成年用户這個底線,遊戲的正向價值將越來越得到肯定。
騰訊在響應網絡遊戲未成年人最強政策方面成效顯著。Q4未成年人在本土市場貢獻的遊戲時長佔比同比減少88%到0.9%,遊戲流水佔比同比減少73%到1.5%。
這一風險因素基本已經是一次性出清。據騰訊財報,預計未成年人保護措施的影響將於2022年下半年全面消化。
2021年騰訊共獲得11款遊戲版號,第四季度沒有新版號獲批。短期來看,版號影響還不算巨大。Q4上線的《英雄聯盟手遊》表現優異,《黎明覺醒》以及可能於明年出的《DNF》手遊、《王者榮耀世界》等後續的發行和儲備也不乏熱門大作。騰訊遊戲的主要命題是,如何挖掘存量人羣與新游上線的節奏。但長期來看,靜候新版號的過程令人焦灼。
大環境下需要新的應對措施。加碼海外市場,成為共識。從2021年Q3財報開始,騰訊調整了遊戲營收的統計方式,首次按地域劃分,區分了“本土市場遊戲”和“國際市場遊戲”。在2021年12月,騰訊將海外遊戲的研發、發行、對獨立工作室的支持能力等資源整合放入了新的品牌Level Infinite,代替了Tencent Games。海外市場也確實成為了遊戲業務新的增長亮點,單季同比大增34%,一定程度對沖了上述的風險點。海外在整體遊戲收入貢獻不斷提高,Q4已經達到30.8%。未來這一佔比將隨着遊戲海外增長越來越高。
另一個引擎廣告業務,則明顯受挫,逆勢擴大份額良久之後,騰訊廣告終於無法從宏觀經濟的整體低迷狀態置身事外。Q4廣告業務收入21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13%,遜於市場預期。這也是騰訊廣告收入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上一季度依然逆勢強勁增長的微信社交廣告也出現下滑(細分中的媒體廣告此前已經下滑),同比下滑10%至183億元。去年11月出台的《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稿,或將進一步影響廣告收入。
早在2018年,騰訊一位廣告部門主管曾對媒體透露,騰訊計劃幾年內將廣告營收佔比提升至三到四成。而事實是,截止到2021年Q4,廣告佔比反而有所下滑,只有14.9%,離目標還很遠。
套用巴菲特對媒體-廣告業務的鐘愛邏輯來看,這是資本不密集、勞動不密集的領域,成本相對固定,銷售規模增長,利潤也隨之增長。或許在業界看來,騰訊的廣告投放效率不是目前最好的,但騰訊廣告的一大獨有屬性是社交和私域沉澱。
騰訊此前就在財報裏對微信的廣告潛力表達了非常高的期待,“我們認為,微信生態正重新定義中國的網絡廣告,令廣告主可在其私域,例如公眾號及小程序,與用户建立關係,使其投放可有效維護長遠而忠誠的客户關係,而非只是單次交易的廣告投放。”
微信日活躍廣告主Q4同比增長超過30%。而隨着微信生態孵化出更多工具,釋放出更多朋友圈、小程序、視頻號、搜一搜、看一看廣告庫存,騰訊的廣告業務韌性不可小覷。
To B終成第一支柱Q4財報的最大亮點在於,騰訊的To B業務擔起了營收支柱。在2020年基數大增的基礎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板塊Q4收入同比仍增長25%,達到479.58億元,佔比提升至33%,首次超過遊戲板塊。
這藴含着未來的新動能。國泰君安香港在針對騰訊的研報中預計,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將成為公司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並積極支持中國的產業升級。
首先來看金融科技,過去同樣面臨着監管和疫情的逆風。自2021年9月1日起,財付通開始對符合標準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支付服務費執行九折降費優惠,積極響應了監管和社會對平台降費呼籲。此外,由於疫情的反覆,線下商業支付交易金額增長也受到影響。但即便有這些負面因素,金融科技業務增長依然強勁。
這背後的主要增量在於,微信支付與銀聯雲閃付等互聯互通的加快,騰訊進一步佈局智慧零售,小程序在零售領域的交易額持續增加……微信支付的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拓展,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國民日常生活中,從而拉動了收入增量。
而在近期市場尤為關注的安全合規方面,騰訊公司總裁在業績會上表示,“金融監管要求對整個行業都很有必要,我們將積極配合監管要求,並相信監管舉措會對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有驅動效應。”
更具想象空間的企服業務也持續高速增長。
儘管騰訊本季財報並未單獨披露該項收入,但券商普遍對此預期較高,這得益於過去幾年的大力佈局。
相對於阿里雲的電商資源優勢,騰訊雲優勢在於遊戲、社交、金融等的生態場景資源。比如,騰訊雲的CDN在遊戲行業率先打開了市場,騰訊雲在音視頻解決方案賽道市場份額超過30%連續四年排名第一。如法炮製,騰訊雲逐漸在金融、教育和工業等領域發力。
據媒體報道,在IaaS領域,騰訊雲在南美洲首個數據中心於11月份正式開服,在全球的可用區增長到了70個,全球化佈局加速。騰訊雲大數據日實時計算量超200萬億;數據存儲規模突破10EB,服務的客户超過 180萬家;數據庫客户數超50萬,服務近半國內TOP 20銀行。騰訊去年底還公佈了三款自研芯,分別是針對AI計算的紫霄,用於視頻處理的滄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網絡的玄靈。
在SaaS方面,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正式融合打通,一體化效率更進一步,過去一年在市場、品牌效應方面有了顯著增長。
AWS早為國內雲業務的增長空間、估值模型設立了一個遠大目標。最近一個財年,AWS全年收入達到622.02億美元(3956 億人民幣),營業利潤為185.32億美元(117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7%。成熟雲業務的利潤就是那朵“金羊毛”。
但騰訊雲的焦慮也擺上台前。虧損、增收不增利是國內雲廠商的共同難題。摸索了近十年的阿里雲,也才剛剛進入盈利期。但那種全集團資源優先支持、多方面賽馬試錯的戰術不能一直繼續下去,雲業務總要離開成長期。
在IAAS層,在大頭費用付給電信運營商的情況下,怎麼去攤薄成本、實現規模效應;在To G市場,國有云遷移、地方預算下降等新變量要怎麼應對;歸根到底,怎麼沉澱思考走得更穩健長遠?
組織調整開始加快。騰訊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去年5月進行了新一輪架構升級,這是“930變革”後,騰訊在To B業務上的又一次重大調整,更為注重雲與行業的打通融合。考核規則隨之變化。日前有媒體稱,部分具備產品開發能力的部門被要求自負盈虧,甚至全員揹負銷售業績考核。
騰訊在財報中正式表態,“鑑於市場環境的變化,我們正重定IaaS及PaaS的發展重心,從單純追求收入增長,轉向以為客户創造價值及實現高質量的增長為目標。”
如今越來越多企業謀求數字化轉型,釋放出巨大的雲服務需求。可以預見的是,雲業務前景廣闊,但跑出中國的AWS仍是一項長期事業。根據中信證券測算,2020年至2022年騰訊雲毛利率仍將為負,分別為-14%、-7%和-7%。但隨着網絡節點、可用區的逐步提升,預計騰訊雲在中長期將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不斷清晰的安全邊際3Q大戰之後,騰訊開始成為中國創業公司的好朋友,把“半條命都交給了合作伙伴”。作為中國互聯網最大、增長最快的公司之一,騰訊還通過投資、流量賦能共享了整個中國互聯網的增長紅利。
共贏,這是騰訊令人豔羨的安全墊。
但在過去一段時間,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從賬面直觀來看,騰訊正在把“半條命”進行變現。騰訊2021年將所持大部分京東股份進行派息,持股佔比從17%降至2.3%。
從政策角度來看,互聯網巨頭必須迅速適應監管環境。比如監管正在引導社會資源流向實體,推動互聯互通等。
騰訊和京東資本層面的聯繫趨弱,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兩者的業務合作將是基於一個更開放的微信基礎設施。
從業務角度來看,這符合商業規律,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騰訊在解除互聯網陣地戰時期的鐵索連舟。舊流量模式不再創造產業增量。騰訊過去數年來投資的一些企業也遇到發展的天花板,賽馬式的、FOMO式(fear of missing out)的投資不再如以前那麼有效。
騰訊的投資轉向“有序擴張”。騰訊2021年全年的投資事件仍有268起,比前一年的175起多了近一百起。
但這些投資標的更集中在遊戲、企服等領域,屬於騰訊核心主營業務;芯片、智能硬件、AI醫療等硬核科技也是其投資焦點,這也是政策鼓勵的“專精特新”方向。
(圖片來自IT桔子)
投資策略更集中,內部的賽馬也更少了。組織優化的同時,一些項目被關停並轉。比如,近期被整體關停的社交電商項目“小鵝拼拼”,此前一度被寄予長成騰訊第二個拼多多的厚望。在整個盤子收縮的長視頻領域,騰訊也在最近重新調整資源,將騰訊影業主體從PCG劃入CDG(企業發展事業羣),重點聚焦時代旋律作品開發,商業項目則交由新麗傳媒、閲文影視負責。
劉熾平在業績會上回應稱,“目前,互聯網行業正在遭遇結構性的挑戰和改變,過去行業是競爭驅動型,投入較大;現在,相比短期收益大家更關注長線業務發展,更健康地投入,尤其是對營銷成本、運營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優化……同時也持續引進核心科技人才和優秀的應屆畢業生。”
聚焦主業發展,精耕細作,是大廠們當下“過冬”的策略,以保持核心戰鬥力。
而參照馬化騰去年底撰寫的文章中的論述,我們可以觀察騰訊未來的着力點: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有兩個變化在同時發生 :一是由科技進步帶來的一系列技術能力飛速提升,包括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以及生物科技、新能源等 ;另一個是互聯網服務的主要對象從用户(C),發展到產業(B),現在變成了社會(S)——這是一個新的階段。”
簡而言之,技術創新和CBS三位一體。
前者,有望成為消費互聯網後的指數增長機遇,鑄造新的商業神話。而後者,不僅關係到商業利益,更是企業能否適應時代需求的關鍵。
比如,騰訊在2018年“930變革”提出的“擁抱產業互聯網”,其實已經藴含了CBS服務對象的進階。
“產業互聯網”往往聽起來正確,但空泛。借用微軟CEO納德拉的表述“數字技術是通脹經濟中的一股通縮力量”,可以幫助衡量騰訊的價值增量——幫助企業降低轉型的成本、提高生產率,在整個社會經濟的效率、繁榮程度提升中,收穫自己的份額,這也是“產業互聯網”的價值所繫。
比如,對於目前大熱、但技術路線仍在探索中的元宇宙概念,騰訊有自己的理解和切入路徑。馬化騰在業績會上表示,騰訊更多是從數實融合的角度來看,而不是純虛擬的,騰訊更關注的是“全真互聯”概念。
2021年,騰訊將集團的整體戰略升級為“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還時隔多年發佈集團最新品牌片《助力實體經濟》,可以看出,騰訊也在試圖重塑自己在新時代的角色敍事。
總的來説,目前騰訊所做的,是拋棄了古典的企業理論(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賺取利潤),主動擁抱企業責任新內涵。企業的盈利目標和社會責任並非二元對立。當把業務增長,與履行社會責任、促進更廣泛行業的轉型繁榮綁定起來,把自己作為更開放的基建設施,這或許是一條值得信任的第二增長曲線。
專注用户價值、技術創新、社會責任,在告別了草莽擴張時代之後,我們期待看到互聯網的正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