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中國面臨核訛詐,毛主席提出“我們也搞一點原子彈,才有可能制止戰爭”。1964年10月16日,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為中國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空間。今天,經歷中興、華為、中芯國際等諸多事件,中國面臨美國高科技訛詐,我們是放棄自力更生,任人宰割?還是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戰略平衡?
近日,有一種聲音認為,“國產芯片替代不應成為主旋律”“高端芯片對外的依存度仍然很高,尚不能擺脱對進口的依賴”,論據之一是:國產CPU服務器市場佔有率“小於0.5%”。中國服務器市場每年約300萬台,“小於0.5%”即“少於1.5萬台”。 但是,這些並不是完整的事實,且遠遠背離真相。有幾個真相必須實事求是地看清楚:
第一個真相,國產CPU服務器已經大規模進入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今年前三季度,三大電信運營商公開採購的國產CPU服務器數量已超過10萬台,而能源、交通等關鍵行業也有多個採購大單。從已知信息來看,國產CPU服務器實際總量超過30萬台,市場佔有率超過10%。國產CPU服務器佔有率“小於0.5%”,這個數據不知從何而來?
第二個真相,國產CPU服務器不僅被採購,而且正在快速、大規模替代美國“IOE”( IT架構中,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多個關鍵行業成果很快會浮現出來。未來幾個月,美國高科技象徵“IOE”會被國產CPU從一些複雜的、高性能的、大規模的生產系統裏替換掉,而過程是無縫的、穩妥的、業務不中斷的,國產系統性能不降反升,且成本大幅度下降。美國“IOE”體系,長期壟斷全世界的金融、電信、能源、交通等核心行業。這個真相告訴我們,從實際效果來看,並沒有所謂“微處理芯片和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只要正確使用國產CPU,外部因素基本不會影響到國內關鍵領域的業務連續性。
這些改變源自於一顆“中國原子彈”,這顆信息領域的“原子彈”已於今年上半年“爆炸”成功,抹平了美國服務器CPU、數據庫的領先優勢。“中國原子彈”是把成千上萬個服務器聚合成統一的戰鬥力,形成總量優勢,國產CPU性能是過剩而非不足,5年前的國產飛騰CPU即可替代美國小型機。而“中國原子彈”體量優勢是美國“IOE”的100倍以上。在中國體系優勢下,7納米、14納米工藝均非剛需,光刻機也卡不住我們的脖子。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真相有着很清醒的認知。今年9月15日,《環球時報》刊登文章《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國體系”足以緩解芯片困局》,部分披露了“中國原子彈”的情況,指出IBM、Intel均可被替代;9月23日,美國就傳出Intel服務器CPU恢復對華供貨的消息。一個強權政府突然開始講道理的時候,往往是因為力量發生了轉變,而不是良心發現。
當前我們需要警惕的不僅僅是美國的“威逼”,更是“利誘”,這是扼殺中國創新的好辦法,其實質是阻止“中國原子彈”們規模化、實戰化。在開放芯片供應的同時,也會有一些聲音出來強調美國技術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及替代的風險性,再展望一些未來中美在芯片業合作的美好前景。能互利合作當然好,但絕不能“傷疤沒好就忘了疼”。
時至今日,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在最核心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領域,中國通過科技自立自強,已經或者正在實現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作者是航天科工集團信創工程副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