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興起“文明新風”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近年來,中國網絡空間愈發清朗,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加速培育,網絡文化的新氣象、新生態不斷呈現,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青年為網絡正能量代言

國風音樂人、網絡作家、青年講師、電競選手、動漫創作人……近日,由團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聯合主辦的“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百場分享活動啓動儀式暨首場分享活動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行。活動現場,7名好網民代表向400餘名大學生講述了弘揚網絡文明、傳播正能量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對於“什麼是青年好網民”“怎樣做一名青年好網民”的理解。

據悉,共青團中央、中央網信辦已連續4年舉辦“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徵集遴選和分享活動。隨後,好網民宣講團還將陸續奔赴四川、山東、福建、黑龍江開展宣講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傳播網絡正能量。

相關數據顯示,在中國網民羣體中,14—35歲的青年佔比最大、活躍度最高。“80後”“90後”“00後”這3個年齡段的青年羣體,每天有超過1/4的生活時間被網絡佔據。青少年羣體是網絡“原住民”,引導他們文明用網,對健康網絡文化的形成至關重要。

“青年羣體作為互聯網文化創新生力軍,創造了新的互聯網形態,創造了互聯網上大量新的、具有原創性的內容,創造了互聯網與現實連接的多重文化形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説。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更具國際視野,理應在互聯網建設中大顯身手,引領網絡文明。近年來,針對青年網民的特點和習慣,中國各地創新形式載體,通過“青年好網民”等方式,發揮優秀網民的示範帶動作用,加強網絡素養教育,引領廣大青年把個人事業融入國家發展和進步中。

強力“護苗”清理網絡“雜草”

“祖安文化”“飯圈”“黑界”……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劍指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

何謂“祖安文化”?“祖安”來源於某網絡遊戲的服務區,並逐漸演變為説髒話、罵人的代名詞。隨着“祖安文化”在互聯網蔓延“出圈”,不少青少年受其影響,在社交媒體甚至生活中出口成髒、樂此不疲。

網絡空間的文明與純潔,對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着重要作用。專家表示,互聯網對青少年生活的滲透性和嵌入性非常強,青少年對於秩序、場景、規範認識不清,易引發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問題。

在此次治理行動中,相關部門加大治理力度,對涉及未成年人網絡社交中出現的侮辱謾罵、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等網絡欺凌和暴力行為,以及敲詐勒索、非法獲取個人隱私等違法活動予以查處。對相關QQ賬號、羣組等通報相關企業,依法依規採取關閉羣組、關閉賬號等處置措施。

建設網絡文明,為青少年創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既靠春風化雨之“疏”,也離不開未雨綢繆之“堵”。近年來,中國開展“護苗行動”,集中清理網上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給遊戲、網絡視頻等APP設置“青少年模式”,上線防沉迷系統,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

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負責人指出,“護苗”專項行動開展至今,“掃黃打非”部門在推動建設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長效機制、堅決查辦涉未成年人“黃”“非”案件、督促壓實互聯網企業主體責任、紮實開展“綠書籤”正面宣傳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

讓網絡文化“向上向善”

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互聯網應用與公眾生活結合日趨緊密,微信、短視頻、直播等應用降低了互聯網使用門檻,不斷豐富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日前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進程報告(2019年)》顯示,中國網絡空間正能量更加充沛,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資源不斷豐富。

互聯網文化產品日趨豐富、走向世界的同時,也給網絡空間的管理帶來不小的挑戰。近年來,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平台亂象頻發,一些有害信息和不良內容已成為網絡空間的“公害”,相關部門多次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清朗網絡空間的營造,既需要互聯網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高宏存指出,網絡文化內容生產呈現出參與主體多樣、技術與內容形式創新疊加、互動參與創造內容等新特徵。與此同時,網絡多元文化價值的摩擦持續深化,給網絡文化內容管理規制帶來治理難題,要從治理主體、管理機制、技術管理方式、法律法規完善及網絡倫理建設等方面入手,構建系統的網絡文化內容監管治理體系。(記者 劉 嶢)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27日 第 08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2 字。

轉載請註明: 互聯網興起“文明新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