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斷供後,華為成功啓動了備胎計劃和組建起了自己的非美產業鏈,第二輪斷供禁令後,麒麟芯片成為絕版,華為被迫決定轉型設計、製造、封裝於一體的IDM模式,於是開始進入光刻機、芯片物理學材料的研發製造。毫無疑問,華為又選擇了一條充滿艱辛坎坷之路,而要真正轉型IDM模式,就意味着華為主動承擔起了國產芯必須要攻克的三個難關,這三個難關不攻克,國產芯的崛起就是一句空話。
第一個難關,就是半導體設備。資料顯示美國壟斷了全球50%的半導體設備,日本則壟斷了全球30%的設備,尤其是在光刻機、離子注入機、沉澱等中高端芯片生產設備市場中,日美擁有着絕對的話語權。第二個難關,就是芯片物理學材料。不是説有了芯片生產設備,就能順利地生產出芯片,如果沒有相應的半導體材料,還是無法生產芯片。除了硅材料外、光刻膠、高性能靶材等半導體材料都被日本壟斷着,並且佔據了全球50%以上的市場。
第三個難關,就是技術。有了設備、材料,沒有相關的半導體生產技術,芯片也同樣生產不出來。以英特爾為例,台積電已經開始量產5nm芯片了,而擁有同等設備的英特爾卻連7nm芯片都無法生產,這説明芯片的生產技術也相當關鍵。
現在華為全面轉型IDM模式,也就意味着華為必須突破所有的三大難關才能實現。而這三大難關正是日美歐等半導體強國壟斷的關鍵所在,要想形成突破談何容易。我相信任何人看到這裏都不得不感嘆華為確實太難了,然而這卻是華為唯一的生存之路。當然華為也非常明白,只有突破設備、技術、材料這三道難關,國產芯才有可能掙開枷鎖,自由翱翔,顯然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華為一家就能完成的,這需要舉國之力和合作才能最終實現。
目前,半導體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基石,這樣的技術不握在自己手裏,就意味着會永遠受制於人,科技進步就無從談起。當然,這是一條艱難坎坷之路,國產芯片一定會迎來全面突破的高光時刻。
【來源:馬建英人文攝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