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生態交出“綠色答卷”

從啥也不長的一片沙土地到大部分完成改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的金中礦業露採區域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進展順利。工程建設方蒙草礦山科技公司區域經理吳劍宇告訴記者,在公司前期充分調研基礎上,礦山修復團隊從今年8月份進駐,只用了一個多月時間施工區域植被就開始復綠。截至目前,該項目工程量已經完成約80%,預計到明年8月份左右就能全部完工。“工程完工後,我們根據委託方要求還將進行2年到3年維護,之後就可脱離人工養護,‘靠天吃飯’了。”吳劍宇説。

近30年來,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從鄂爾多斯黑岱溝生態修復工程開始累計修復礦山、邊坡3600多萬平方米,完成工程產值近20億元。“蒙草生態建設綠色礦山的核心優勢包括土壤改良技術、植物多樣性選育以及生態大數據等,目前可提供礦山、邊坡生態修復‘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賀勇告訴記者,公司在正式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前要在場地環境勘察、礦山場地規劃設計、地質災害環境治理等環節,依託蒙草礦山生態大數據平台,運用數字技術監控管理礦山生態環境,為礦山生態恢復提供精準方案和技術指導。

據介紹,蒙草生態公司自2016年起佈局生態大數據修復技術,將20多年的生態經驗匯聚成生態大數據平台。在數據範圍內,鎖定經度、緯度上任意一點,便可以查到當地包括土壤、氣候、原生植物、草地類型、退化情況在內的具體信息。根據這些信息,選擇適宜的修復集成技術草種組合,精準修復生態。“我們在接手每一個項目的時候都會認真分析研究當地的土壤、氣候、原生植物等特點,結合公司的土壤改良技術以及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因地制宜選取改良土壤及鄉土草種開展生態修復。通過‘先數據、再科研、後配方’的方式,制定合適的方案,逐一破解礦山修復技術難題。”賀勇説。

礦山生態修復完成了,後續怎麼辦?恢復生態功能是蒙草生態公司給出的答案。蒙草礦山生態修復研究院院長劉福英告訴記者,蒙草的綠色礦山建設不僅僅是要重建植被,更重要的是重建生態。“以草原礦山為例,希望修復過的礦山能恢復原有的生態功能,達到自我修復、自我維繫狀態,不僅能防風固沙固土,還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而不僅僅是簡單地蓋上一層綠。”劉福英説,蒙草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大致可分為地形重塑、植被重建、植物多樣性選擇以及合理養護等環節。

11月初,由蒙草生態公司牽頭,聯合國內知名院校共同開展的“內蒙古典型礦區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正式啓動。項目主要圍繞內蒙古草原礦區及所在流域範圍生態系統“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與保護”等難點問題,研究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項目將用3年時間陸續完成典型礦區現場調查、種質資源數據庫建設、生態修復相關技術標準編制,礦區生態大數據建設、礦區可持續修復示範區建設等工作。“我們希望把礦山生態修復的技術和經驗總結出來,同時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應用,不斷完善科研與應用一體化的修復模式,為草原礦區生態修復提供借鑑。”賀勇説,礦山生態修復是一項社會責任,同時也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下一步將充分發揮蒙草生態的技術優勢,依託“大數據+草種業”的科技基礎,探索引入社會資本,同時精準把握政策導向,在全國各區域開展生態修復業務。(餘 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8 字。

轉載請註明: 蒙草生態交出“綠色答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