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離世後微博、微信賬號怎麼處理?這位絕症女孩給出了一個模範答案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科技

當知曉自己生命的終點後,你會做什麼?

不少人聽到這個問題時,可能都會內心咯噔一下,或楞在原地。憑心而論,這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也是一個沉重的問題,大多數人生活中都不會遇到這種情況,人們總是活在當下。

但對於露西(lucy)來説卻並非如此,受身體健康限制,這是她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她的答案也相對比較特殊 —— 將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錄製的視頻、甚至是性格特徵等數據,以數據的形式保存,將這份「數字遺產」留給自己的親人、朋友等。

將生活痕跡數字化,交給最愛的人

人離世之後社交媒體賬號應該如何處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交還賬號給直系親屬、徵求親屬同意後銷燬…… 各種各樣的答案都有。

而之所以露西選擇了一個比較特殊的答案,和她的生活經歷有着緊密的聯繫。

露西身患不明疾病,無法自理,生活起居大多都在輪椅和牀之間,連進食都得靠管道輸送,需要 24 小時護理,和母親待在一起成為了她的日常,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無法出門的情況下。

但這並沒有阻礙露西樂觀的生活,因為身體限制無法常常走向更寬廣的世界,互聯網成為了她與外界聯繫的窗口,經營播客、Twitter、甚至是 YouTube 頻道,輸出她的日常生活和個人經驗等。

期間,露西還作為嘉賓被邀請登上 TED 演講,講述她的事蹟。技術既是她的生命基礎設備,也是她生活的主要窗口。

▲ 露西的 TED 演講

也因此她有一個相對特殊的願望,將自己的聲音、社交媒體、視頻等內容作為數字遺產保存,讓需要的人可以閲讀她的經歷,瞭解她如何對抗疾病、如何生活,同時也希望給母親留一份情感慰藉。

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喬安娜・斯特恩(Joanna Stern)在 2019 年採訪了露西,試圖為她尋找實現願望的新技術,並將整個過程拍成了一部紀錄片。

▲喬安娜・斯特恩。圖片來自:華爾街日報

如果只是保存一個人的數字生活痕跡,顯然並不算難,保存視頻等數據即可,但露西他們想要顯然希望能有更容易查閲、系統化、更容易感知的方式。

在記者喬安娜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詹姆斯・弗拉霍斯(James Vlahos)。

▲詹姆斯・弗拉霍斯。圖片來自:YouTube

詹姆斯是 HereAfter AI 公司的創始人,公司致力於記錄人們的語音、聲音特徵等,並根據這些數據在算法的調整下創建語音機器人。

Dadbot 就是詹姆斯以自己離世的父親為數據原型創建的語音機器人,他將父親的訪談紀錄、視頻聊天等內容作為基礎數據,通過 AI 算法調整下,Dadbot 可以回覆詹姆斯的問題,並且是以他父親的口吻,甚至可以安慰詹姆斯、給他講個故事、唱歌等。

▲ 詹姆斯在和 Dadbot 對話。圖片來自:YouTube

對於詹姆斯而言,這些內容他大多都聽過了,但語音機器人能再次展現父親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和父親之間美好的瞬間,對他來説是不錯的情感安慰。

最終,在詹姆斯的幫助下,露西成功將自己的聲音信息數據化,創建出了一台語音機器人並植入到智能音箱中,喚醒音箱後,露西的母親嘗試和音箱對話,並詢問如何看待母親時,智能音箱以露西的聲音回答了這個問題:

媽媽是我一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是使我成為自己的人…..

智能音箱的表現讓露西的母親有些驚訝,也有些感動。

相比純粹的視頻或者音頻信息,這種智能語音機器人顯然更強大,它具備互動能力,能對人們的詢問做出反饋,能真正做到聊天,和真人相近的語調也能增加沉浸感,對於部分人來説,這是一份難得的情感慰藉。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既然語音機器人都可以交談互動了,為什麼不把它下載到一台和真人相仿的機器人中呢。

還真的有人在這樣做,泰爾森基金會就是其中一家。

他們正在探索數字永生

泰爾森基金會(Terasem Movement Foundation)是一家試圖驗證人的意識、思想能否數字化的公司,它們嘗試將人的聲音、語言特徵、甚至是回憶等數據進行處理後,下載到機器人當中,看它能否和真人一樣反應。

在志願者們的幫助下,泰爾絲基金會成功創建了出了一台名為 BINA48 的機器人,和詹姆斯的語音機器人有所不同,BINA48 是長期採集數據的結果,數據量和類型也更豐富,這讓它有了一些性格「反饋」。

而且 BINA48 正是按照志願者的外形打造的,它的臉上有着 30 多個控制器,以達到調控臉部,擁有和真人相近的表情表現。眼睛上則安裝了兩個攝像頭,對應交談對象的位置。

目前 BINA48 已經可以和人交流,當聊到記者時 BINA48 還會表示感到緊張,不知道這是否和它機器人的身份有關。

▲ BINA48 與「原型」人物對話

類似的還有美國作家安德魯・卡普蘭,他在去年參與了 Nectome 公司的 HereAfter 計劃,通過 AI 對話技術,將自己的記憶保存在互聯網中,並將 Google Alexa 等智能語音助手作為出口。

計劃一旦成功,他將成為史上第一個生活在互聯網數字世界中的人。

説到這,你是不是感覺這和《黑鏡》中的故事有些相似,在《黑鏡》第二季就講述了類似的故事,劇集中妻子在丈夫意外去世後,藉助丈夫在社交網絡上留下的信息,下載到一台 AI 機器人中,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復活」丈夫。

當人的聲音、乃至記憶都可以上傳到互聯網,並植入到機器人中,就能實現數字永生了嗎?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技術是首要的難題,BINA48 也不過能做到正常對話而已,偶爾還會因為 bug 宕機,它展現出來的能力和真人還是有一段距離,哪怕它是以真人的數據為基礎的。

第二個難題,也是最難跨越的難題,探索數字化永生是否涉及到倫理問題呢,2014 年的約翰尼・德普試驗的科幻電影《超驗駭客》中就有一幕,當妻子在將德普的思想上載到互聯網之後,雖然重逢那一刻十分欣喜,但久而久之也會懷疑這是不是自己的丈夫。

實現數字化永生之後,人還是之前的那個人嗎,它又會對在世的人產生什麼影響呢,數字化永生是否是對損害了人權。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極難給出答案。

在技術不達標、存在倫理疑問的現狀下,這些技術的所應用的地方或許應該改變一下,在 AI 算法、數據分析乃至語音等技術越來越先進的情況下,我們其實可以用它們保存生活的回憶、乃至作為「數字遺產」,留給親人、朋友們。

比起數字永生,更重要的是如何處理數字遺產

正如露西想保存自己存在的痕跡,將社交媒體等數據作為數字遺產陪伴自己的母親一樣,在這些新技術的作用下,保留數字遺產變成了可能,為在世的人提供一些情緒慰藉。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對機器人產生情感羈絆也並非不可能,此前日本有不少老人對索尼生產的電子寵物狗 Aibo 產生了感情,機器狗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陪伴者之一。

我們在此前的報道中就提到了,經過長時間與主人的相處, Aibo 可以發展出自己的「個性」,它們能通過身上的兩個攝像頭識別家庭成員,並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圖像和音頻數據,瞭解主人的喜好,在主人低落的時候安慰他們。

而且 Aibo 之間的數據還可以互相傳輸,也就是説即使是一台 Aibo 損壞後也能將其數據傳輸到另一台上,和現在的「數字永生」多麼相似。

Aibo 的主人們同樣十分在意它,會為它裝扮,和它一起嬉戲,他們之間已經有了緊密的情感聯繫,也因此不少人會為自己的 Aibo 小狗舉行葬禮。

電子寵物之外,也有人試圖「復活」真人,韓國 MBC 電視台曾播出一部名為《與你相見》的紀錄片,記錄了一個技術團隊利用 VR 系統,幫助一位母親張智星再次見到自己因病離世的女兒。

同樣也是收集女兒的圖片聲音、圖像等數據,建立虛擬的 VR 形象,當張智星再次見到再次見到女兒後,還是忍不住流淚。

在紀錄片播放後,觀眾倒是表達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一方認為這是對母親張智星的二次傷害,本來她就沉浸在失去女兒的悲痛之中,更難在真實生活中繼續前進。

另一方則表示作為母親,對女兒的思念極為迫切,在 VR 世界中重逢是她的心願,當技術能做到時,為什麼不呢。

無獨有偶,創建 Dadbot 的詹姆斯也曾被人問到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答案:

Dadbot 只是一個工具,一個不完善的工具,它只是讓我懷念父親,而不是取代我的父親。

對於詹姆斯來説,語音機器人是他父親留給他的數字遺產。當人們離世之後,他們的社交媒體、視頻、音頻等數據應該走向何方,該開放還是關閉,每個人都可能有不一樣的想法。

而對露西們來説,這些數字內容是他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技術的幫助,這些數據能夠更系統化、以真實世界相近的方式留存下來,就像語音機器人一樣。

在他們離世後,這些數字遺產將以一種全新的形式陪伴在親人左右,只要雙方都能接受且不涉及倫理問題,為什麼要拒絕這種陪伴呢。

比起數字永生,目前技術更好的應用方向應該是處理人們的數字遺產。

文章部分配圖來自:華爾街日報所拍攝的紀錄片《技術如何讓我們所愛之人復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