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聯手跟網遊“搶”孩子的未來

  對於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未成年人來説,網絡遊戲包含着“虛擬社會”的特點,極其容易帶來沉浸感和滿足感。適度接觸網絡遊戲,有助於未成年人緩解學習壓力、鍛鍊思維能力、提升自我認同感。然而,在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驅使下,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開始難以控制遊戲時長,沉迷於網絡遊戲難以自拔。有未成年玩家因缺乏現實社交而性格孤僻,有未成年玩家因作息不規律而身心受損,更有甚者因難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過度沉迷網絡遊戲不但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成長,還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成為社會之痛。

  此次被稱作“史上最嚴網遊防沉迷規定”的“時間新規”,設置了“物理”隔斷,邁出了築牢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遊“高地”的關鍵一步。在接下來的每一步中,家庭、學校雙方都需要持續在線,跟網絡遊戲爭分奪秒“搶”未成年人的未來。

  家庭“上線”守好第一道防線,轉移孩子“興奮點”,撫慰青春的“疼痛”。一方面,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的背後,往往是父母失職、教育失位和親情缺失。毫無疑問,家長應以身作則,放下手機,用面對面代替“屏對屏”,架起親子之間友好溝通的橋樑,拒絕將成績作為孩子是否能接觸網絡遊戲的砝碼,引導孩子限時、理性遊戲,讓其正確面對電子產品“誘惑”。另一方面,在網遊時長受限之後,之前沉迷於網遊的孩子將會感到無窮空虛。家長應幫助這部分孩子填補時間和精神空白,讓孩子滿足歸屬與愛的需要,而不是將更多電子遊戲作為逃避成長問題的“避風港”。

  學校“線下”築牢學生健康成長的屏障,重構學生的“興趣點”,讓“退遊”後的童年有處安放。首先,網絡世界價值觀念多元,網絡遊戲良莠不齊,學校應堅持“管”“教”結合,引導學生提高鑑別能力、提升網絡素養,與網絡建立適度關係。其次,學校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條件和環境,讓學生在課餘時間有事情做、沉得下心,進一步滿足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心理需要,對家校聯合的防沉迷管理心服口服,無處“逃票”。最後,學校應引導學生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增強主體精神,幫助他們將興趣愛好發展成特長,從根本上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網遊這一社會“痛點”。■晉鈺佳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26 字。

轉載請註明: 家校聯手跟網遊“搶”孩子的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