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視頻、看網紅直播,如今成為不少人休閒娛樂的方式。然而看到動輒上億的觀看量、直播間豪擲千金的“大哥”,以及滿屏幕“666”的留言,直播圈內頂流們的常態卻不免讓人迷惑,這些數據是真的嗎?最近有媒體調查發現,直播行業刷數據已經成為“公開秘密”,那些看似繁榮的流量,其實水分驚人。今晚我們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網絡平台數據造假並不鮮見。很多人還記得去年某明星一條普普通通的微博,轉發量居然突破1億,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背後,是越吹越大的流量泡沫,是擊鼓傳花般的虛假繁榮。短短几年,少數異軍突起的直播平台也走上了刷流量的誤區,難免讓人感慨“好的不學”。據媒體調查發現,某直播平台上一場10萬 觀看人數的直播,只有不到100個真人;在搜索引擎、QQ上搜索“直播漲粉/上熱門”等關鍵詞,各類服務明碼標價;一些流量公司甚至利用虛擬手機號、更改IP地址等方式規避監管。
在流量和利益至上的邏輯中,數據造假屢禁不止,並且從一個平台蔓延到另一個平台,根源在於“唯流量論”的行業頑疾和浮躁的行業風氣。為了以更光鮮的數據來達到變現目的,一些個人和公司鑽監管漏洞、長期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這個過程中,平台方缺少動力堵塞漏洞,反而扮演着推波助瀾的角色。且不論為了保持創作者活躍度,一些平台推出付費內容推廣服務,“公益”配發給新達人“殭屍粉”。單從直播平台的功能設置上看,熱搜榜、主播pk,這些五花八門的玩法一定程度上也在變相鼓勵刷流量行為。這些“熟悉的配方”,長期服用恐怕會中毒愈深。
刷來的流量,終究支撐不起直播間的繁榮。數據造假不僅是對內容評價標準的一種破壞,也是對社會信譽的一種透支,會在很大程度上將直播行業引入急功近利的歧途。當視頻和直播的受歡迎程度不取決於作品本身是否優質、直播內容是否有營養,而是看誰花的錢多、誰僱的水軍多,那麼長此以往必然是“劣幣驅逐良幣”。平台和主播以及背後的數據推手,共同打造所謂頭部網紅、製造直播間虛假的繁榮,他們不會平白無故撒錢,被收割的只會是普通消費者。缺少優質作品,獲得不了想要的產品體驗,踩得坑多了,用户自然會用腳投票。
從圖文資訊到短視頻分享,再到在線直播,互聯網產品形態的每一次迭代,都產生新的商業機遇,也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社交乃至生活的方式。最近火爆的直播電商,成為拉動消費回暖的重要方式,這説明,技術利用對了,就能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正向作用。今天,在線直播成為人們拓展網絡生活的手段,具備了更多公共屬性。一旦數據被綁架操控,平台方、資本方在面對用户時就擁有了更大議價權,而原本“工具服務用户”也就變成了“用户服務工具”。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但留給普通用户的卻可能是一個不那麼可靠甚至是充滿虛假和欺騙的平台。
《大數據時代》一書這樣告誡我們,“大數據的力量那麼耀眼,我們必須避免被它的光芒誘惑,並善於發現它固有的瑕疵。在使用這個工具的時候,應當懷有謙恭之心、銘記人性之本。”對於企業來説,破除數據失真的風險、剷除唯流量論的行業頑疾並非沒有辦法,關鍵要找到一以貫之的價值立場、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過程或許會經歷陣痛,但對行業長久發展來説,卻是必經之路。
這正是:流量固然重要,規則亦不可少。若為長遠打算,頑疾必須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