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軟件頻繁要求獲取權限,該拿什麼來拯救我們的個人隱私
手機軟件業的現狀
細細的品味,一些小眾開發者所開發的軟件,本着盈利的目的,缺乏監管,隨意地獲取用户的手機權限,甚至還會對個人手機進行監聽,這嚴重侵犯了我們的個人隱私。
近日,央視新聞網報道了,手機中的APP頻繁的自啓動,蒐集個人隱私觸目驚心,短時間內訪問手機中的照片信息25000次,並且大量讀取通訊錄聯繫人信息,被後台殺掉進程後,一個小時內頻繁嘗試7000多次自啓動。
這樣的結果是通過手機系統中自帶的軟件,所記錄手機中權限使用的統計信息,這些軟件的特點就是在安裝的時候,要求獲取到手機的各種權限,例如讀寫權限,訪問通信錄的權限,訪問電話的權限,訪問位置信息,訪問麥克風,日曆,通信錄,相機等,幾乎涉及到,都恨不得全部訪問,用户如果不提供權限,那麼軟件就會按照失敗,但是一旦同意了這樣的權限,那麼就會給這樣的軟件打開了一個後門,讓他們可以肆意妄為。
我們有的時候會不會在一天之中接到不同的騷擾電話,這些絕大多數都是我們打開軟件所產生的後果,例如我們安裝了一個類似裝修設計的APP,不需要幾天,你肯定會接到你所在地區不同的裝修公司給你打來的電話,因為那款軟件在你註冊信息的時候會把你的電話分發到和他們合作的裝修公司,甚至直接會叫出你的姓名。
我之前遇到過,頻繁給我打電話的辦理職稱的人,直接叫出的我的名字,説是替我發表論文,我問他是從哪個渠道知道我的電話,結果對方支支吾吾,我再進一步詢問,對方直接掛斷了電話,而我評職稱的信息僅僅是在幾年前通過官網登錄了報名網站,結果在這幾年內,經常有陌生的號碼以雜誌社可以代發論文為由,給我打電話,令我苦不堪言。
甚至有些網友還在反饋,自己在瀏覽網頁的時候,不經意間竟然看到自己通信錄的照片,這點讓她十分震驚,而通過她回想,是當時安裝了一款沒有經過應用市場審核的軟件,要求訪問了她的相冊,才造成這樣的後果。
更為驚歎的還有,有些軟件竟然會偷偷的訪問用户的手機攝像頭,攝像頭自啓動是很可怕的事情,這更讓我們的隱私消失於無形。
如果,越來越多的用户把個人的銀行賬户,個人身份信息,賬號密碼都存儲在手機中方便調取,但是如果安裝的程序訪問了你的記事本或者是其他記錄的軟件遭到了泄露,那麼你的所有資料將會直接展現在別有用心的人的眼前。
對於那些APP頻繁自啓動的行為,是開發者為了自身的商業價值而做出的小把戲,因為我們即便不做軟件開發的人都清楚,手機系統現在都會主動地殺後台進程,在一定時間內,不允許多個進程存在,這個我們也可以打開手機的開發者選項自己設置。這在一定意義上方式流量偷跑,也可以給手機省電。所以軟件的開發者便設置的軟件的自啓動,類似個IF語句,假設條件被手機殺掉後台的情況下,再次嘗試自啓動。
而這個自啓動的意義是保持軟件的日活躍用户,數據集流量增多,有了這樣的數據,可以獲得更多的廣告投放和融資。但是,這樣的行為,所要求的代價是由我們手機使用者來買單。
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面對互聯網的軟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儘可能少給予他們更多的手機權限,一些來路不正的軟件不去安裝,不要相信一些所謂網站上軟件的特殊版,因為那樣會令你的手機更加地危險,對於一些非用不可得軟件,選擇在軟件使用期間聯網,訪問相關。對於一些功能的軟件,去手機設置中查看相應的權限設置.
例如計算器軟件要求訪問你的位置信息等,碰到這種類型的軟件果斷刪除,我們平時所用到的軟件,儘量從正規的手機應用市場去下載,這也是給了我們多一層保護,但是據央視新聞網的信息,其中不乏有很多知名的社交、購物等軟件也是有那種頻繁自己,故意獲取越級權限的事實。
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互聯網,在互聯網中無隱私,我們能做的,就是多進行自我防護,同時也是希望在未來,可以有相應的監管機構來進行監管,發展類似的越級獲取用户手機權限的行為直接下架,絕不姑息,這樣會給手機用户更加乾淨的天空。
感謝大家地閲讀,歡迎來發表你們的經歷和看法,互聯網軟件業的安全亟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