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觀測到最遠的恆星,離我們有280億光年

浩瀚宇宙的遙遠角落裏,有一顆恆星上的光,歷經129億年的跋涉抵達了地球。

據英國《自然》雜誌3月3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一顆離我們280億光年的恆星(因為宇宙正在不斷膨脹),這是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遠恆星。

這顆恆星質量或是太陽的50倍到500倍,亮度也是太陽的數百萬倍。科學家們給它起了個綽號——“厄倫德爾”(Earendel),來自古英語,意為“晨星”或“冉冉升起的光”。

人類觀測到最遠的恆星,離我們有280億光年
“厄倫德爾”,來自古英語,意為晨星。英國《衞報》報道截圖

該研究主作者布萊恩·韋爾奇(Brian Welch)透露道,厄倫迪爾(Earendil)——《指環王》系列作者J.R.R.托爾金的《精靈寶鑽》中一個人物的名字,啓發了這顆恆星的命名。

“厄倫德爾”帶人類進行“時空旅行”,回到宇宙初期

研究宇宙遙遠角落裏的恆星如同“時空旅行”,會帶我們回到歷史深處。

據美國《國家地理》介紹,由於光穿越宇宙需要時間,所以科學家可以觀測到數百萬乃至數十億年前就出現的恆星和星系。今日望遠鏡捕捉到的,是它們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閃爍的光。

“我們從‘厄倫德爾’看到的光散發時,宇宙只有10億歲,還不到現在年齡的6%。那時它和原始銀河系的距離還只有40億光年,但在這些光傳到我們這裏的近130億年中,宇宙不斷膨脹,現在它離我們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80億光年。”研究共同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宇宙黎明中心維多利亞·斯崔特(Victoria Strait)解釋道。

“厄倫德爾”可追溯至宇宙大爆炸後9億多年,此前的紀錄保持者為一顆綽號“伊卡洛斯” (Icarus)的恆星,存在於大爆炸後約43億年。這意味着在宇宙剛從黑暗時代進入“幼兒”時期,第一批星系開始成長和演化之際,“厄倫德爾”就已經存在了。

“這將是我們研究宇宙初期的、獨立的大質量恆星的最佳機會。”《自然》雜誌該研究的作家之一簡·裏格比(Jane Rigby)説道。韋爾奇也很激動,“(‘厄倫德爾’)之前不會有多少代恆星了……它或跟我們在近地宇宙看到的恆星非常不同。”

關於“厄倫德爾”的若干推測:對星?黑洞?成分?

目前關於“厄倫德爾”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其質量被指至少為太陽質量的50倍,但根據確切觀測的放大倍數,它可能還要大得多。但即便只為太陽質量的50倍,它也將是有史以來觀測到的質量最大恆星之一。

此外,“厄倫德爾”或根本不是一顆孤星,而是一對恆星,或者三合星甚至更多恆星。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一顆明亮的恆星照亮了周圍的星,這是一種正常的恆星現象。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α星(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南門二)就是如此。南門二是一個三合星系統,擁有三顆以引力互相維繫的恆星,其中A星、B星類似太陽,C星又稱比鄰星,小且昏暗。

此外,還有推測稱“厄倫德爾”的核心或為一個黑洞,即其為一顆已經坍塌的巨大孤星的殘餘物。當然,黑洞是不可見的,但其重力可能吸引快速移動且可見的物質,即“吸積盤”。

同時,“厄倫德爾”的成分推測也十分有趣。科學家將有辦法通過分析相關數據,以證實其是否由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原始氣體組成。

BBC報道解釋,宇宙最初期會發光的恆星只包含氫氣和氦氣,天文學家稱此類恆星為第三星族恆星(Population III stars),而當這些恆星和它們的後代融合了更重的元素之後,宇宙才逐漸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環境。

但一個太陽質量50倍的恆星只會燃燒很短的時間,最多或許只有100萬年,之後它就會耗盡燃料並坍塌。而一個第三星族恆星要在大爆炸後9億年仍然存在,它需要在一個長期存在的、孤立的、未受污染的氣體雲中生長,這雖並非不可能,但可以説可能性極低。

韋爾奇也表示,“厄倫德爾”為第三星族恆星的可能性很低。他推測“厄倫德爾”為一顆富含較重元素的恆星,但其較重元素的含量遠不會比地球周圍的恆星多。

新京報記者 侯吳婷
編輯 張磊 校對 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5 字。

轉載請註明: 人類觀測到最遠的恆星,離我們有280億光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