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中央有何深意?
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和順暢,是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必須逾越的一道坎。
資料圖。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會議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要獨立自主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絕大多數產業藉助於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還有不少產業鏈供應鏈在國內市場中,也成功地形成了有效的自我循環。
但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疊加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特別是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一些行業的產業鏈供應鏈供給不暢甚至“斷鏈”、“斷供”的情況屢有發生,給企業的生產經營乃至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事實上,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也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內容,是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和前提。這也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列為明年重點工作第二位的主因。
如果説由於疫情導致的“斷鏈”、“斷供”還能夠在疫情得到緩解或者控制後重新接上的話,那麼由於個別國家實施所謂的技術轉讓限制乃至“斷供”所帶來的產業鏈供應鏈衝擊,則有可能是持續性的和內在性的。
事實上,技術上“卡脖子”帶來的影響已經對我國一些高科技龍頭企業帶來不小的陣痛:產業鏈供應鏈人為中斷,企業生產被迫中止。有些企業即便是被迫向外方繳納鉅額的技術使用費,也得不到核心技術的轉讓。而核心技術也成了個別國家威脅恐嚇中國國內企業的一顆定時炸彈。事實一再證明,在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技術和環節上,不能自主就容易“失控”。
正因為如此,如何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和順暢,就成為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必須逾越的一道坎。
今年以來,圍繞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政策表述不斷遞進,從“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再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可以説,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期裏,“自主可控能力”都將被視為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升級的關鍵“鑰匙”。
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的根本
要想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是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根本的解決之道。
從實踐來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遠不是過去“一窮二白”的模樣。如今,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專利申請量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不斷鞏固,而鼓勵創新政策日臻完善。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我國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沒有落伍,甚至在一些方面實現了趕超。這些都是我國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的基礎。
只有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產業鏈供應鏈才能真正擺脱“卡脖子”的困境。
要想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還需要大力鍛造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長板。如今,我國在一些領域已經形成了國際競爭優勢,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同時,必須着力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確保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保持經濟正常運轉。
要想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企業也需要自立自強。作為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基本節點,企業需未雨綢繆,在科技研發和科技人員激勵方面加大投入。特別是在“卡脖子”技術方面要儘快擺脱“依賴症”、“幻想症”,除了加快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改造、自主創新外,也需要有技術“備胎”,以備不時之需。
需要提醒的是,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不等於自給自足、閉門造車。必須堅持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理念,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實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也就是説,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重在強調“能力”,一方面我國要在關鍵產業關鍵環節具備國產化能力,但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廣開渠道,將國際先進技術為我所用。只有如此,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目標才能實現,我國的經濟安全才能得到切實保障。
□李長安(學者)
編輯:丁慧 實習生:施可兒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