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3日,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首屆“雙創”大賽全國總決賽在陝西西安拉開帷幕。自2020年10月大賽啓動以來,歷經東、西、北、中4個賽區的海選、初賽及產業決賽,12個參賽項目從來自全國的542個團隊中脱穎而出,進入最終角逐。目前,這類聚焦於留學歸國人員科技創新創業的賽事,正在成為“以賽促創”、實現資源更好對接的新平台。
——編者
創業大賽推動“以賽促創”,具體反映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資源對接。藉助參賽選手與評委間的互動,幫助創業團隊多層次、多維度地實現資源對接。評委們來自不同行業領域,具備為團隊對接項目的基礎和創業經驗,有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這種對接有時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二是引領創新。通過比賽評選出優秀項目,這些項目也會引起高校和社會關注,是標杆和榜樣。尤其對於高校來説,知名創業賽事常會對高校的雙創教育產生深刻影響,師生會逐漸轉變為以市場需求和社會需要為導向的創新研究。
三是示範作用。對於還在海外準備回國或已回國準備創業的海歸來説,通過回顧這些參賽團隊在國內的創業之路,“新海歸”們也能夠了解國內產業引導基金、落户條件等創業幫扶政策。
對於高校雙創工作而言,不僅要培養適合做學術的學生,也要培養適合做成果轉化的學生。當然,有的學生同時具備這兩方面素質,也有的是其中一方面的專才,他們組成團隊,互相扶持,可以迸發更大火花。
從評價參賽項目的衡量標準來看,我更看重項目中是不是有真創新。比如説,有的團隊雖然擁有成熟技術,但這種技術在市場上並不少見,團隊並未做出技術的核心研發創新,只是因為看到了市場機會。這種情況下技術門檻不高,很容易被對手趕上甚至超越。因此,擁有核心技術優勢顯得格外重要。就創業比賽而言,我更看好智能製造硬件類和生化環材類的項目。比如生物化學環境材料領域,很多時候是有了新分子、新物質或是物質新的組成方式以及新結構帶來的新性質,這樣的創新難度更大,同樣,優勢也更大,更難被超越。
與此同時,項目的落地性同樣重要。在這裏,我要替投資人説句話,過去總有聲音抱怨“投資人喜歡這個技術,但因為知道項目三五年無法賺錢,所以就不敢投”。其實,就項目而言,具備對未來的想象力很重要,但能在前幾年裏自力更生養活自己也很重要。一半是看向10年之後,一半是看現在,如果團隊拿不出幾年內能夠養活自己的切實方案,投資人的錢“燒完”之後便無計可施,這的確少了些打動投資人的籌碼。
這次比賽中有些團隊是科研人員創業,科研人員有技術和研發優勢,但也存在自身短板。我來自高校,也度過了許多年的科研時光,在我看來,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説,常常是基於技術找應用場景,這個方向很難走,不好做。因為科研人員往往難以花費大量時間瞭解為數眾多的領域、行業,然而,自己所擁有的技術最佳應用場景往往不在自己所熟悉的產業領域。
自己接觸到其它領域、找到技術的最佳應用場景,這帶有很大偶然性。創業比賽搭建的是這樣一個平台,科研人員的技術可以對接更廣泛領域的專業人士,評委、專家、孵化鏈上的投資人……彙集眾智來為某項技術找到更好的應用場景。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在創業中技術、創意等都很重要,但也只是其中的一步。如果把創業成功分成100步,邁出第一步之後,還要尋找應用場景、實現產業化,再到最終將產品售出。也就是説在技術之後仍有漫漫征途,尤其對於做科研出身的創業者來説,有時需要放平心態,也需要做好自我評估。比如,有的教授適合做科研卻不適合投身市場,這就需要他們衡量好自己是否真的適合親自運營一家企業。
(作者系四川大學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歐美同學會首屆“雙創”大賽全國總決賽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