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大年初一當天,在短視頻平台擁有大約20萬粉絲的創作者“山村雞司令”發了一條視頻,這個創業4年的小夥養的2021只雞傾巢而出,在他“一頓猛如虎”的操作後,2021只雞擺出比房子還大的4個大字——“牛氣沖天”。
隨着春節的到來,平日裏隱藏在互聯網各個角落的“過年氣氛組”迅速活躍起來。儘管為了疫情防控,許多人的春節少了走親訪友,很多人甚至沒有回家過年,但有了新的網絡平台和社交方式,這個儀式感密集爆發的節日裏,五花八門的“新年俗”上線,給“原年人”和宅家過年的人們帶來十足的年味新體驗。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李航覺得,短視頻已經成了過年必不可少的“節禮”,很多人不僅用自己拍的拜年視頻代替文字版拜年祝福,還在短視頻平台上用各種“新姿勢”雲拜年。
他的老家在雲南楚雄。春節前就開始實習的他響應“原地過年”的號召,選擇了留京過年。不過爺爺每年過年都會發表的“家庭新年賀詞”,他絲毫沒錯過。為了讓遠隔千里的孫子第一時間收到賀詞,爺爺錄了一段視頻發在抖音平台上。“抖音是我去年教會他用的,今年他在視頻裏一一給我介紹,年夜飯的這個魚代表年年有餘,百合代表百年好合,雞代表多積多福,羊代表三陽開泰,牛代表牛年吉祥。”爺爺的家鄉口音搭配上視頻喜慶的特效和背景音樂,讓李航在學校也感受到了春節的氛圍。
江西南昌一所高校的學生彭啓程在去年疫情暴發、不能走親拜年的情況下,就開始拍攝拜年短視頻。今年,他參加了中青校媒舉辦的“尋找青年眼中的年味”活動。“爺爺奶奶小時候都在南昌市生活過,對這座城市有特殊的情結,今年放假後我專門在學校多待了幾天,錄了很多南昌的春節景象,發到網上,過年回老家給他們看。”
和彭啓程一樣在社交網絡上“雲過年”、參與了“尋找青年眼中的年味”活動的,還有全國各地的1.3萬多名大學生。大同大學的一位抖音名為“鰻魚”的學生,和家人一起在客廳扭起了秧歌,內蒙古一所大學的學生屈沫言操着家鄉赤峯的方言,“‘急頭白臉’搶紅包,‘舞舞喳喳’過新年。‘哄哄鬧鬧’年過完,‘跟頭把式’來拜年”。抖音名為“愛吃芒果的包子”的白族女孩在家鄉大理劍川用當地方言祝福朋友“一切順利,身體健康”。活動相關話題“有愛就是團圓”“方言大拜年”,在抖音等平台瀏覽量超過4500萬次。
雲上過年,也要過得熱熱鬧鬧。除了短視頻拜年,平時活躍在各個領域的短視頻愛好者也趁着過年各顯神通,開始了以春節為主題的創作狂歡。90後手藝人“山村,小木匠”“搞”了點春節氣氛,用木板做了一頭和真牛差不多大、能騎能跑的木牛,網友直呼“驚豔,這不就是木牛流馬嗎”。美食創作者李子柒炒瓜子、炸饊子、炸蝦片,烤肉脯,一派喜氣洋洋。抖音創作者“長沙一家人”玩起了“隨機抽紅包”,朝着從小到大面額的一排紙幣扔可樂瓶,停在哪裏就獲得多大面額的紅包。
不管出門不出門、回家不回家,“雲過年”的氣氛得先“搞起來”。春節期間抖音平台推出“萬物來拜年”特效,網友家裏的貓貓狗狗、電視冰箱、香蕉車釐子都戴上財神帽,跳到屏幕上拜年。抖音用户“周了欸_”用這個特效掃描了中學畢業照,“老師”“同學”紛紛舉着金元寶、舞着龍跳到畫面上,同學“新年聚會”熱熱鬧鬧。網友直呼“好傢伙”,“我對我的同學合照有個不成熟的想法”。
雲上新年俗,有熱熱鬧鬧的社交,也有真情實感的流露。名為“吳博在奧地利”的網友和6位同在奧地利的朋友一起過年,遠在異國他鄉,他們在街頭不停地尋找中國元素,看到路邊的華為商店,他們興奮得像收到了紅包,看到一輛公交車車體上印着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廣告,就忍不住想起機票那頭的故鄉。7個朋友在奧地利把春節過得紅紅火火,但在視頻的最後,吳博還是流下了眼淚,悄悄告訴大洋彼端的父母,“我很想家”。
視頻裏道一聲祝福,搞一搞氣氛,或者説一聲“爸媽我想你”,新科技和新腦洞帶來的雲上新年俗已經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陪伴。“信息時代,空間不是距離,交流不是問題。”東北師範大學的葛光和覺得短視頻拜年等“雲拜年”的方式有很好的前景,“隨着時代進步,近年來一些傳統年俗已在改變,一些新年俗隨之產生,而‘雲拜年’就是其中一種。現代社會,很多人因工作需要,難以串門拜年。不妨以此為契機,多多使用‘雲拜年’這種新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