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一帶一路”上的開拓者 訪奧地利物聯網創始人瑞菲利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也使得原有的以人員流動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和國際交流受到衝擊。面對人類與病毒可能長期共存的新現實,不少以“一帶一路”倡議為藍本的國際合作項目也在積極探索線上發展模式,在以數字化應對挑戰的同時,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奧地利物聯網創始人、“絲綢之路4.0”項目發起人瑞菲利。瑞菲利在2018年發起了“絲綢之路4.0”,駕駛摩托車從維也納出發,行程1.5萬公里,歷時4個多月抵達中國。通過這次“絲綢之路4.0”旅行,他不僅測試了合作公司研發的科技項目,還成功將這些科技項目帶到了中國,為中歐雙方的科技合作搭建了平台,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瑞菲利本來計劃今年再次組織該項目,並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拓展,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原有的計劃,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推動中歐科技合作的新模式。瑞菲利介紹稱,他原本計劃在今年發起的新版“絲綢之路4.0”是一項橫跨亞歐大陸,旨在推動中歐科技合作的商業項目,參與者可以自行選擇小轎車、公共交通、卡車或摩托車作為交通工具——這也是這個高科技車隊“科技大篷車之旅”的主要形式。考察之旅將從奧地利出發,穿越整個歐洲,途經“絲綢之路經濟帶”多個國家,最後到達中國,其願景是在沿途旅行中隨時有自發參與者加入,參與者通過高科技旅行技術彼此聯絡。項目以多個地點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不同科技領域的專家進行接洽,探討高科技領域的最新趨勢,針對未來可能的合作項目展開深入交流,並將以提供專業諮詢服務的形式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初創型企業進軍歐洲市場。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原有的計劃,尤其是以“科技+旅行”為主體的商業模式因全球各國出入境政策的收緊而不得不暫時擱淺。這讓瑞菲利重新對項目進行了規劃,策劃推出“線上絲綢之路”,具體形式為在線上組織新興科技公司在各國宣介他們的最新科技產品,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綠色科技、新一代電池系統、電腦芯片以及量子計算等。這個線上旅行計劃今年9月份開始,以歐洲為起點,中國為終點,穿越整個亞歐大陸,通過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進行“虛擬拜訪”的方式,把參與成員和標的企業的專家結合到一起,使企業有機會與當地合作伙伴共同研發科技項目,以此來實現科技合作。

瑞菲利稱,在新興科技合作中,彼此的信任至關重要,因為在初期人們往往不知道這些創新項目能否成功。真正的信任建立在彼此長時間的、不間斷的個人聯繫之上,但是在疫情期間這變得難上加難,特別是當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時。人際交往中面對面的、密切的聯繫和交流很難被替代,這是該項目最大的挑戰。那麼,如何才能讓人們通過數字化交流建立信任呢?答案就是通過共度的時間和共同的經歷,當人們需要共同完成某個項目時,不熟悉的合作伙伴就會通過這些共同目標一步步地瞭解、交流並最終建立信任。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給“絲綢之路4.0”帶來了衝擊,但他們致力於促進中歐科技合作的目標不變,只不過方式將從面對面交流轉變為線上交流。

除了疫情本身帶來的衝擊,疫情導致的國際關係的變化及其連帶效應也是科技合作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瑞菲利稱,由於疫情暴發及其他一些原因,在過去的幾個月裏,一些國家之間的爭端不斷升級,眾多的負面報道導致人們在跨境交往時不得不抱着謹慎甚至懷疑的態度,許多國家都出現了不信任其他國家的產品和合作夥伴的情況。為了爭取國外的合作伙伴,人們不得不在遊説上下大功夫。因此項目規劃需要更清晰地展現可預期、可持續的雙贏方案,才能在當下全球信任危機的環境中成功實踐。此外,在交流的過程中採用符合其文化背景的交流方式也十分重要,因為東西方交流的方式和習慣不盡相同。另一個重大挑戰則來自不同的,甚至不兼容的創新生態系統,比如中歐之間的數據交換問題,讓歐洲人從傳統的郵件為主的商業溝通模式轉向以微信等新媒體進行數據傳輸是十分重大的挑戰。因此,擁有中歐科技合作的實操經驗是安全有效地完成項目的必要條件。

瑞菲利表示,無論如何,後疫情時代的人際關係將如何發展,哪些輔助性的社交機制、科技工具和應用程序將搶得先機,都將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他希望通過“線上絲綢之路”來跨越文化和科技上的鴻溝,實現與中歐合作伙伴之間的平等交流。而只要條件允許,他還是會在未來重啓“絲綢之路4.0”之旅,因為儘管藉助數字化工具和虛擬線上旅行能幫助人們與跨文化、跨地區的合作伙伴進行交流,但終究沒有任何工具能完全代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31 字。

轉載請註明: 數字“一帶一路”上的開拓者 訪奧地利物聯網創始人瑞菲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