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上海大學盾構機換刀機器人 來源/校方供圖
17所本地高校,49所滬外高校,包括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武大、南大以及日本和泰國的眾多頂尖高校,都早早地報名要來“佔位”。708項創新成果涵蓋抗疫攻關、工業自動化、重大先進裝備、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系統、機器人、電子信息、醫療器械、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在即將開幕的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里,高校展區將迎來陣陣“青春創意”風暴。
抗疫神奇“新武器”
今年疫情發生後,東華大學研發團隊通過瞬時釋壓紡絲成形設備,開發出高阻隔、高耐磨、高透濕安全防護材料,投入生產“有限次使用連體防護服”,經鈷60輻照殺菌後可重複使用,部分物化指標甚至超過了國際同類產品。
類似東華大學這樣的抗疫神奇“新武器”,在高校展區裏絕對是吸引眼球的。上海市教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陸震介紹,本屆工博會將集中展示高校在防疫中做出的突出科研貢獻。如,南開大學研發的“基於可解釋人工智能技術的新冠肺炎肺部CT影像篩查系統”,診斷每一位待檢測者的CT數據僅需約20秒。復旦大學集成環境病原體快速捕獲/富集儀器、免核酸提取的一體化核酸檢測試劑盒,以及熒光免疫層析抗體檢測試劑盒,實現了對空氣中的新冠病毒快速精準檢測,並大為減少了操作人員的暴露風險,該項目已向葡萄牙、韓國、德國、匈牙利、印度尼西亞等國提供了300多萬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試劑,為世界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
獲獎項目應用廣
一批展現高校服務國家經濟、科技發展需求的創新項目也將集中亮相,其中不乏在國家科學技術獎或省市科學技術獎中獲得重大獎項的項目。例如,上海交大將展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新一代環保空調器,具備不破壞臭氧層、低温室效應、高效能、低材料消耗等優點。同濟大學研發的“路面多維度性能的高頻檢測裝備和智能養護分析技術”,已在全國十餘省市超過10000公里各等級公路上得到推廣,同時也在港珠澳大橋、雄安新區等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西北工業大學在輻射探測與成像技術上取得突破,將成像所需輻射劑量降低3/4、空間分辨率由毫米級提升到了微米級,在醫療影像、安檢等領域均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智能互聯鑄新品
本屆工博會的主題為“智能、互聯——賦能產業新發展”。高校展區緊扣這一主題,許多展品彰顯了高校賦能產業新發展的成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致力於全空間智能GIS平台技術升級與應用創新,成功實施了一系列引領技術發展的標誌性項目,鑄造了國產GIS平台核心競爭力。江蘇大學建成了我國第一條整體葉盤強化生產線,引領我國高端構件激光製造行業的技術進步。上海大學的盾構機換刀機器人,是校企產業化合作項目,很好解決了隧道掘進盾構機換刀傷人問題,標誌着我國盾構機領域技術研發趨於世界領先水平。同樣,上大的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應急保護材料與技術,也已廣泛應用於秦俑一號坑、南海一號、海昏侯等23個省市的重大考古發掘工地,為我國的文物保護、文化傳承作出了突出貢獻。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