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別把流媒體當「二胎」搶着生

好萊塢,別把流媒體當「二胎」搶着生

圖源:圖蟲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作者大娛樂家,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在ViacomCBS因配售新股導致股價大跌,連帶着愛奇藝、騰訊音樂等一眾中概股遭殃之前,這家老牌電信娛樂巨頭已經“悶聲發大財”有一段時間了。而支撐起其它過去一個多月以來股價暴漲超過170%的正是又一家全新流媒體平台——Paramount+。

根據ViacomCBS的説法,此次高位配售新股也是要為接下來Paramount+的內容儲備籌措資金。當然就現在來説,除了《海綿寶寶》《星際迷航》等版權內容外,“Paramount+原創”幾乎還處在一片空白。

但ViacomCBS與Discovery這兩家前後腳推出流媒體服務的內容公司,隨着股價像過山車起伏之後,也開始逐漸讓人意識到當下流媒體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個過熱的概念。

好萊塢,別把流媒體當「二胎」搶着生

ViacomCBS近半年股價

在Paramount+入局後,曾經的好萊塢傳統“五大”,只剩下索尼哥倫比亞沒有一個全新的流媒體平台了。

另一邊,隨着美國疫情開始向好,影院生意似乎迎來了曙光,《哥斯拉大戰金剛》4850萬美元的開畫成績甚至已經超過了之前正常年景的《哥斯拉2:怪獸之王》,上映十天後的6000萬票房成績就已經打破了《信條》保持的疫情期間北美票房紀錄。沒有流媒體平台的索尼影業,轉頭就靠賣電影版權從Netflix手上掙到了大把現金。

同時,沒有流媒體平台的索尼影業,轉頭就靠賣電影版權從Netflix手上掙到了大把現金。

而越來越多的流媒體平台反而開始讓用户感到困惑,紛亂的內容版權與不斷增加的訂閲費,都讓範式轉移開始落入窠臼。

對於百年好萊塢來説,這種局面似乎並不新鮮,或許這又將成為一次歷史的重複:挑戰者最終被吸納,成為傳統的一部分。

流媒體過度膨脹

或許很多人過去都曾有過這樣經歷:坐在沙發上拿着遙控器不斷換台,卻始終找不到一個能真正看下去的頻道。

一方面這就像很多自大的內容生產者所説,觀眾往往不知道想要什麼,直到你做出來給到他們;另一方面這也是選擇太多之後的必然結果,炮灰只會越來越多。

如今流媒體平台的競爭幾乎也已經進入到了這個階段,選擇多到了讓人迷惑的程度。

ViacomCBS、迪士尼、蘋果、亞馬遜、NBC環球、華納傳媒當然還有Netflix等公司自然不會這麼覺得,因為推出流媒體確實讓華爾街更高興了,也帶動了公司業績增長。

尤其是對於傳統娛樂公司來説,他們正在向流媒體優先或以流媒體為中心的戰略轉變,摸索着獨立流媒體平台如何能夠在競爭中存活下來。其中許多平台的最後都選擇直接來一個+,這個符號意味着“更多”,更多內容,更多用户和更多收入。

Paramount+應該是最後一個進入這個領域的公司了,同時從量級來看也確實分量十足,但即便如此它依然需要面對那個問題:我們是否終於到了選擇太多的地步?

在Paramount+發佈時,ViacomCBS宣佈了超過50個新項目,包含了劇集、紀錄片、電影和特別節目,這些原創內容來自Nickelodeon、MTV、BET、Showtime、Comedy Central等知名頻道,似乎足以產生一些吸引力。

但在未來四年內,ViacomCBS需要在流媒體上的支出將增加到50億美元,並期望這項新服務能在全球範圍帶來6500萬至7500萬新用户。

ViacomCBS希望Paramount+的巨大潛力成為這家分分合合多次的娛樂傳媒公司未來的主要收入來源。

Paramount+有可能達到外界意想不到的高度,也有可能為ViacomCBS帶來有切切實實的利潤,這或許就是當下流媒體對於一家公司的意義。但“潛力”這種事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它依然有概率最終兑現不了。

因為就目前來説,很難看出會有多少人會把注意力從Netflix或Disney+轉移到Paramount+上,後者甚至連拿得出手的原創內容都沒有,並且派拉蒙的IP又的確遠不如迪士尼那麼響亮。

事實上,就現在來看,一部分流媒體平台其實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

説的更直白一些,其中幾家流媒體平台的存在,似乎僅僅是這些大公司為了在快速變化的娛樂行業中安撫內外部壓力才被迫產生的。部分傳統公司覺得自己必須擁有內容和發行渠道,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

但為了讓流媒體服務真正發揮作用,它需要符合某些標準,這一切都歸結為一個核心理念:它必須真正滿足需求。換句話説,一項流媒體服務必須有能力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產品,讓消費者不買不行。最典型兩個主要的例子便是Netflix和Disney+。

Netflix,得益於先發制人,並且能夠飛快的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幾乎讓用户沉迷,每個月14美元,每週都有好幾部備受關注的新電影或劇集,同時還擁有一個數量頗豐的版權內容庫,這足以讓用户沉浸在其中。

Netflix已經開始逐漸對沖掉了那些版權內容的流失,漸漸的人們就不會再想念《老友記》《辦公室》這些經典內容,因為Netflix正在創造自己的經典。

正如聯合CEO泰德·薩蘭多斯在上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所説的那樣,Netflix希望成為“人們來我們這裏觀看他們最喜歡的節目的地方”。

另一方面,還有Disney+,在最初推出的14個月內就吸引了接近1億用户。迪士尼的整個戰略在每一條關於Disney+的廣告中都有鮮明闡述:這裏有迪士尼、皮克斯、漫威、星球大戰、國家地理。迪士尼就是它們的集合,而現在所有這些都只在Disney+上才能看到。

品牌形象就是一切,人們知道要看漫威的電影或劇集就必須訂閲Disney+,而漫威和星戰則通過每週發佈的備受期待的內容來保持話題性甚至是主導社交媒體。

Paramount+當然也擁有品牌力量,但它並沒有到達像迪士尼那樣的高度。

在最初的發佈會上,某些內容被強調是觀眾必須訂閲Paramount+的理由。新的《愛卡莉》、新的《犯罪心理》劇集。然而所有這些內容的經典版本如今都可以在Netflix上看到,在那裏他們已經找到了大量的觀眾,但很難説會有多少人將這些系列與ViacomCBS或派拉蒙聯繫在一起,或者還有多少人會為了觀看這些重製的內容而專門去訂閲Paramount+。

同時,在一個流媒體品牌越來越多的時代,光是尋找自己想看什麼就足以讓人在Netflix和Hulu上迷失,把原先在有線電視上播的內容搬到Paramount+也無濟於事。《艾米麗在巴黎》是一部派拉蒙製作的劇集,被賣給了Netflix之後,火遍全球。在Netflix上,它找到了那些熱衷都市情感電視劇的觀眾,但在Paramount+上,它還能找到同樣基數的觀眾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很多內容最終能在Netflix上流行,最簡單的原因便是因為它們在Netflix上,覆蓋全世界的2億用户要比兩三千萬美國用户更容易把賣相一般的內容變成流行文化爆款,《艾米麗在巴黎》、《養虎為患》都説明了這個問題。

高收益的版權,復甦的影院,流媒體不會成為唯一選項

而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其實也很難看出ViacomCBS對Paramount+真的有多上心。

去年由於疫情原因,不少片廠都選擇將沒法上映的電影轉手高價賣給了流媒體,其中賣的最歡便是派拉蒙。《愛情鳥》《芝加哥七君子》《美國之旅2 》《冷血悍將》,兩部落户Netflix,兩部交給了Amazon Prime Video,從成交價來説,這些新片足以讓ViacomCBS獲得不錯的收益。

而就在Paramount+已經上線之後,這種買賣仍在進行,就在前兩天,派拉蒙又將《明日之戰》賣給了亞馬遜,而單從題材與卡司上看,這原本應該是流媒體吸引用户的最佳選擇。

得益於派拉蒙影業將近百年的歷史積澱,Paramount+確實也有一個足以匹敵華納和迪士尼的超級版權內容庫,並且憑藉着電視網絡和電影工作室,也足以維持後續的內容供給,但它並沒有解決一個問題,反而是創造了一個新問題。

過去各種劇集和電影都彙集在Netflix這個無處不在的流媒體上,但很多內容都分散開來,甚至沒人能找到。但其實並不是每家公司都一定要同時成為發行商和內容製作者。隨着時間的推移,必然將開始看到一些公司逐漸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上看看索尼哥倫比亞的做法和高層表態,顯然就已經有人明白如今這個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另外的生存空間。

索尼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流媒體,去年年底他們才花了超過10億美元從AT&T;手上買下了動畫流媒體平台Crunchyroll,當然作為一家日本公司,原本就擁有動畫產業上下游的優勢,這僅僅只是進一步加強了這一優勢而已。

但對於真人影視內容,索尼就顯得要比其他好萊塢同行保守的多,起碼在自己做流媒體這方面,迄今為止索尼幾乎是沒有任何明確的興趣。並且在華納傳媒高調宣佈要線上線下同步發行電影之後,索尼更是第一個跳出來大力支持院線發行的製片廠。

索尼影業的首席執行官Vinciquerra就明確表示,索尼影業看到了好萊塢創作者對他們重新產生了興趣,因為他們希望與一家致力於影院發行的影視工作室合作。

“真正的好處是創作者給我們打來電話説,‘我們想和你做生意,因為我們知道你們專注影院製片和發行。’”Vinciquerra説,“這對我們來説其實非常受益。”

流媒體的發展從側面也在促進電影院的革新,最大的變化便是放映窗口期,從過去的90天到如今變得非常靈活。

對於影視公司來説,如果一部電影表現不佳,現在可以選擇讓它在影院停留更短的時間,同時也讓高票房的電影(比如《蜘蛛俠》)儘可能長時間地在影院放映。

而與迪士尼和華納傳媒等公司的高管不同,Vinciquerra不用擔心流媒體服務的發展,索尼反而可以在電影登陸美國本土市場後,在流媒體版權售賣反面再次獲得巨大的回報,畢竟現在的市場上最不缺的便是有錢的平台買家,去年因為疫情,索尼就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將湯姆·漢克斯自導自演的《灰狗》賣給了蘋果。

就在4月9日,索尼又和Netflix簽下五年的超級大單,未來包括漫威《蜘蛛俠》在內的眾多索尼新片都會在結束院線放映後登陸Netflix。

內部決策加上外部環境,都讓索尼影業有空間成為真正能致力於讓電影留在影院的電影公司。

再加上創作者對於這些擁抱流媒體的製片廠的不滿,特別是那些對於院線發行有着個人堅持的大導演,像是諾蘭和維倫紐瓦等人,在未來對這些人的爭奪中,索尼影業專注院線的特質將會成為關鍵砝碼。並且索尼向來也有尊重導演意願的優良傳統,昆汀不願為了中國市場刪減《好萊塢往事》的案例過去也不過才兩年而已,能為一位導演的堅持甘願放棄中國市場這種事,很難想象迪士尼或者華納能做的出來。

當然不僅僅只是索尼,隨着巨頭將更多心力聚焦在流媒體上,同樣也給了更多中小製片廠甚至獨立電影工作室更多機會。畢竟過去擠佔檔期的正是那些製片廠的超級大片,而從2021年開始,可能很多這個級別的作品甚至都不會出現在電影院了(像是皮克斯電影)。

可以説這一切都處在動態平衡之中,流媒體的熱潮自然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畢竟飽和的本土市場之外還有不少國際空白可以佔領。但作為好萊塢的根基,影院正在徐徐復興,觀眾依然會用腳投票。

就好比,作者本人現身處日本,先在HBO Max看完了《哥斯拉大戰金剛》(日本五月份才能上映),第一觀感不過如此,但幾天後坐在IMAX影廳看了一遍預告之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觀看方式出了問題,終歸還是有一些體驗是流媒體滿足不了的,而這恰恰是好萊塢不會只剩下流媒體的魅力所在。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59 字。

轉載請註明: 好萊塢,別把流媒體當「二胎」搶着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