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肖逸晨、白瑜、蓋博銘)“16年前開始接觸芯片設計,我就堅信,我們終將迎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茂睿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謝敏儀感慨道。雖然已經35歲,但中國蓬勃發展的芯片產業讓謝敏儀覺得自己仍在事業上的“青春期”。
圖為茂睿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謝敏儀。(受訪人供圖)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翻開近期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國對於核心技術自主化的決心躍然紙上。其中,“瞄準集成電路”這一明確的目標,更是激勵着中國芯片產業的青年們不斷研發出屬於中國自己的“中國芯”。
謝敏儀正是這些奮戰“中國芯”的青年之一。作為在國內科研環境中“土生土長”的芯片設計人才,南開大學碩士畢業後,謝敏儀選擇加入國際知名模擬芯片公司德州儀器,成為一名模擬芯片設計工程師。在那裏,國際一流的工程師們在設計流程上嚴謹的作風、對技術刨根究底的態度,以及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力,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德州儀器工作多年後,我萌生了加入國產芯片行業的想法。我希望能將自己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一家國產芯片公司,這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謝敏儀回憶道。經過多番考量,2017年,他決定加入專注模擬和混合信號集成電路設計、研發、製造、銷售的初創企業茂睿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來研發屬於自己的“中國芯”。
謝敏儀正在設計芯片。(受訪人供圖)
在芯片這個充滿現代感的領域,謝敏儀卻滿懷一股傳統的“工匠精神”。相比於“研發”芯片,他更願意用“打磨”這個動詞。工作中的謝敏儀彷彿化身一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工匠,整體的構思、雛形的優化、細節的推敲……謝敏儀掌着思維的“美工刀”,細細雕琢着芯片這件“藝術品”。
放眼中國芯片產業,雖然在部分核心技術上存在“卡脖子”問題,但謝敏儀有一個巧妙的比喻:中國有相當一批優秀的人才在經過國際芯片公司的歷練後,具備了紮實的技術、擁有了廣闊的視野,“這就好像我們準備了一塊肥沃的土壤,手上又有了一把好種子,這些種子最終能讓我們有個豐收的秋天”。
“90後”海歸碩士伊一(化名)也是被中國這塊肥沃的“土壤”吸引回來的一顆“種子”。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後,2019年,伊一回到北京,開啓了她的“中國芯”創業之旅。
作為剛入行的新人,伊一關注的則是當前數字經濟時代的熱點問題:隱私安全。她的夢想,是研發出既能保證數據共享與協作,又能保證數據隱私的“中國芯”。
現在,伊一的夢想有了供其翱翔的廣闊天空。《建議》不僅明確了科技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還體現出對人才的高度重視: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科技青年,建功立業,正當其時。
雖然初入芯片行業,但伊一對未來早已規劃充分,並將個人與國家緊緊相連。她説:“青年人要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創新精神的建設者,盡力提高核心科技創新能力,為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對於投身芯片產業的中國青年而言,未來的5年和15年正是其成長成才的重要時期,《建議》正為他們籌建着寬廣而絢麗的舞台;而這些青年們也將用自己的奮鬥青春向世界證明:“中國芯”,中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