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講了太多偽場景,這次終於要回歸到人了
作者 | Rickzhang
出品 | 子彈財經
2020年一場不期而至的疫情,在束縛了消費者的線下消費行為之外,也加速了雲與智能化產品的普及。
在消費電子領域,智能物聯網也掀起了一波前所未見的高潮。參與的廠商非常多,有All in的,有卡位的,有跟風的,有瞎撲騰的,不一而足,熱鬧非凡。
由於手機目前為止無可替代的隨身智能設備控制核心的作用,使得手機廠商成為這場物聯網引發的生態技術狂歡中,當仁不讓的主角。
最新的消息顯示,幾家手機核心廠商已經將AI與物聯網融合,在移動互聯網紅利見頂的當下,IoT所代表的另一個賽道正在崛起。
在此背景下,2021年1月22日,艾瑞諮詢發佈了《中國個人物聯網行業研究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對IoT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研判。
1、手機廠商成為主導近年來,我國物聯網連接量高速增長。數據顯示,2019年IoT設備的連接數達54.6億個,同比增長75.6%;2016年至2019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82.4%。
而其中消費類IoT已經出現爆發增長趨勢,根據白皮書數據推測,受益於智能家居場景普及以及5G大規模落地,預計2023年物聯網智能設備將達148.2億個,其中消費類IoT產品會佔大多數。
當然這個市場已經被很多巨頭所看重,基於此白皮書從“技術服務”與“用户吸引”兩個維度對市場做了玩家分類。可以看出,相比較阿里、百度、騰訊和京東等平台賦能型廠商,以及如佳明、樂心為代表的精耕細作型企業,在個人消費物聯網趨勢下,能覆蓋更多的用户並提供更多樣技術創新的手機廠商,由於可以為用户提供功能更全面、連接更多樣的產品,因此在IoT競爭的格局下取得先機。
圖 / 艾瑞諮詢
同時,根據這張圖的數據顯示,“積極創新型”象限下的企業對行業的發展有着更為強大的促進作用。從白皮書可以看到,以華為、OPPO、小米和蘋果為代表的手機巨頭具有強用户吸引力與強技術服務能力,是個人物聯網行業中的核心領軍企業,此前也有媒體將此四家廠商並稱為HOMA。
在HOMA四家廠商中,IoT領域涉足最廣的是小米。實際上,小米也是手機廠商中最早佈局AIoT的廠商。早在2014年,小米就成立專門部門做IoT連接模組。在看到2020年物聯網智能設備發展趨勢之後,8月雷軍發佈全員信宣佈,下一個十年小米的核心戰略將升級為“手機+AIoT”,他表示:“AIoT業務要成為小米商業模式的護城河。”
其次,是希望打造全場景智慧的華為。其在個人物聯網領域的跟進十分迅速與積極,更注重底層技術研發的華為似乎看得更加長遠,試圖通過“1+8+N”的戰略打造5G時代的全場景智慧生活。值得玩味的是華為也在積極構建自主開發的操作系統,以軟帶硬的方式通過場景化建立自己的IoT生態體系。
第三,是最值得注意的後起之秀OPPO。OPPO的動作不可謂不快,成立新興終端事業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擁有了包含真無線耳機、智能手錶/手環和智能電視等產品線。這種“小步快跑”的精品策略一步步打開了用户對於OPPO IoT的認知。在保證體驗一致前提下,OPPO也發佈了開放賦能的Heythings IoT平台,引入多家合作伙伴補充整個生態的豐富性。這是OPPO做好以人為中心的跨場景智慧融合體驗的重要舉措。
最後是特立獨行的蘋果,蘋果不僅通過硬件獲得高額利潤,且由於閉環生態,可進一步通過用户在商城內的消費獲得生態利潤,這雖然為IoT營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但也因為較為封閉的生態致使蘋果的IoT生態難以展開,在面向個人物聯網領域進一步發展時會顯得捉襟見肘。
HOMA四家在IoT領域發展各有側重,但無一例外,都已經將搶佔這個領域的先機視為公司未來幾年發展的核心戰略。而這些手機大廠不約而同的做出這樣的決策,跟用户的需求和市場的表現分不開的。
一方面,據CBNData發佈的《2020智能生活年終關鍵詞盤點》報告顯示,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規模在持續擴大,中國消費電子市場預計將在2021年突破1000億。
在這樣的背景下,個人物聯網設備正在成為事實上的消費風口,其消費的規模和增速都遠超其他品類的電子消費品。
根據2020年7月中國互聯網大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人,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同時智能手機滲透率(智能手機佔手機比例)2020年3月已達到99.3%,智能手機在中國手機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
這些數據揭示了市場已經為IoT產業大爆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另一方面,從用户的需求角度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和電子產品使用的連接性與方便程度。而智能手機與物聯網結合的IoT技術普及,已經讓擁有超過一台互聯網智能設備的用户數量驟增。
艾瑞諮詢的白皮書數據顯示,用户購買個人可穿戴設備時有近50%的人更考慮產品跨場景的連接性。事實上,豐富的設備雖然滿足了不同場景的需求,但因人的移動所產生的互聯互通帶來的交互價值也正在加速凸顯。
這牽扯出了IoT領域新的一個變化趨勢:個人物聯網時代的來臨。
2、從場景到人不管是最早開始物聯網布局的小米,還是已經把“1+8+N”作為主營物聯網戰略的華為,亦或是利用封閉環境悶頭掙錢的蘋果,過去十年裏,廠商發力IoT,更多的是在“場景定義”下挖掘IoT的價值。
但消費者的需求已經發生了悄然的變化。
今天,智能設備正在全面滲透到個人生活。白皮書數據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六成用户使用時間變長。用户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主要在3-9小時之間,比例超過65%。
隨身隨地的物聯網應用成為新的需求。白皮書認為,在個人物聯網覆蓋的各個場景中,調研用户認為在外出時通過個人設備與其他設備相連最重要。其中,87.8%的調查對象認為IoT設備相連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87.3%的用户認為IoT設備對提升外出便捷性有幫助。
這意味着以前僅僅在家用場景中的智能物聯網,現在已經有了廣泛的發展空間。實際上,這些數據還説明人本身才是消費級IoT技術的核心,而不是預先設定某些場景,讓人進入場景後按照技術規劃的路線來使用。
因此嚴格意義上説,當前IoT設備呈現的是一種跨場景融合化的發展需求。
3、個人與場景的融合華為、小米及OPPO已經推出的物聯網智能平台,或多或少期望利用系統之上的連接,使得用户在進入場景的時候,隨時隨地能召喚出智能化的操作。
實際上這些已經落地的、號稱IoT未來發展方向的技術,其實都是想辦法通過人的流轉各個場景,加速技術在場景內的融合。
這也恰恰是白皮書提出個人物聯網概念的緣由。
所謂個人物聯網是以個人/個體用户為中心,通過個人智能設備,按照約定協議,連接人、物與其他信息資源,滿足個人用户高品質的、便捷化的生活需求的智能服務系統。
如果你有深刻的生活體會就不難發現,與其費盡其力解決場景適應人的問題,不如從一開始就把人進入各個場景,作為IoT技術的出發點。因為當前消費者的需求並不僅僅限制於一個場景之內,越來越多的跨場景應用和跨端的信息與數據傳輸成為主流。
現在消費者依然喜歡以手機作為隨身的信息處理中樞,但更強調進入一個新的場景,能隨時隨地調用相關智能設備來完成用户的需求。
比如用户在工作場合,期望能無縫的調用投影電子黑板等設備,共享手機上的文檔信息,用户回到家裏,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享受到智能化家居的服務等等。
因此,不光個人物聯網成為趨勢,如何加速其在各個場景內的融合,可能才是未來真正實現物聯網智能化的核心。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如果對HOMA四家的智能化物聯網戰略和技術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説,四家廠商都開始將目光轉向聚焦在人的體驗上,無論是華為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還是OPPO的自在智美生活,都在嘗試切入人的視角來佈局產品。
舉例來説,在OPPO最新發布的智能電視有一個特別功能,當智能手錶檢測到用户進入睡眠狀態時,會智能的將電視置於待機狀態。可以看出,這點的實現已經跳脱了場景的定義,轉而聚焦在生活中發覺人的需求,關懷人的體驗,嘗試更深層次地挖掘連接的價值。而事實上,未來這樣類型的應用還會變得越來越多,不侷限於單一產品,而是注重互聯的新體驗,在智能語音助手變得更聰明之前,這些潛藏在現實場景之下的用户需求才是個人物聯網廠商更應該長足發力的地方。
對OPPO而言,之所以走入這個方向也並不意外,近幾年OPPO一直強調萬物互融的戰略導向,“融”字恰到好處的闡釋了個人物聯網時代的技術特徵。
面向萬物互融的5G時代,這家公司明確在核心技術研發、構建多入口生態、做好服務三個方面發力,但卻不做全場景、全業務。而是通過核心入口、智能硬件和品質周邊三個圈層產品體系,利用開放賦能的IoT平台,實現整體生態的建立。
這恰恰説明OPPO以人為中心,打造多終端、跨場景的智慧融合新體驗,發掘連接新價值。OPPO手機、電視、耳機和手錶等核心入口產品不僅能夠自在連接,更進一步實現內容互通與分享,藉助IoT平台實現核心入口級產品與合作定製智能硬件產品的接入,同時在細節處展現人性科技的便捷與美好。
當前OPPO打造的HeyThings IoT開放平台,通過為合作伙伴提供高效的設備接入及賦能服務,為消費者帶來高品質的IoT產品體驗。其中核心入口級產品和合作定製智能硬件產品均以HeyThings直連的方式實現智能接入,品質周邊產品可通過HeyThings直連或雲對接的方式接入OPPO IoT生態,豐富消費者的智能化生活。
相關信息顯示,OPPO的五年戰略目標是構建萬物互融新生態,希望通過前沿科技與設計美學的互融,為用户帶來令人怦然心動的科技產品,打造萬物互融時代的多智能終端和服務。不過,OPPO的IoT因為進入這個領域相對較晚,要實現目標還需要厚積薄發。
當然其他幾家在互聯互通的上面也有自己的優勢,但角度的不同使得各家的側重也不同,未來產生的效果更不一樣。
相關數據其實告訴我們,以往手機廠商推崇的場景化的傳統大規模物聯網,是使用大量基礎的、低成本的設備,除了本身的功率受限外,其整體的計算能力、通訊能力、決策能力與安全隱私等能力也有不少缺陷,難以滿足高速發展的個人物聯網消費者的各種需求。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而隨着人工智能、移動連接技術、雲計算與邊緣計算等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個人物聯網領域或迎來一波黃金髮展期並加速推動關鍵技術產業化。
從這點看,以個人融入作為突破口,其實才是重構個人物聯網場景化生態價值的核心。在這一點上,相較於HOMA其他三家廠商的技術路線,OPPO可能是離用户最近的。或許也是面向個人物聯網下個十年裏更有發展潛力的廠商,手機紅利還在繼續,可預見的範圍內,已經根基穩固的手機巨頭們仍然是個人物聯網這一新興領域的核心玩家。
從白皮書中不難看出,IoT的技術路線未來,一定是想方設法利用好人在場景中的位置,通過平台的流動和融合,讓智能化隨人而動,隨心而行。
因此,以人為本,不光是一個哲學的概念,在科技發展的路途上,這句話永遠都是前行的目標。
這可能才是物聯網落地之後,應該真正實現的場景。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