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水電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數字流域、數字水電、“互聯網+”智能水電站、大壩安全在線監控和遠程技術等都屬於重要發展方向。
為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四川移動、大唐公司、清華研究院合作,運用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技術,在四川省廣元亭子口水利樞紐打造了一個“5G智慧電站”。
這是國內第一次在水力發電領域應用5G水下機器人技術。
智慧電站保安全
亭子口水利樞紐是國家完善長江防洪體系的六大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嘉陵江干流唯一的控制性骨幹工程,是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和四川省“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骨幹工程。
自建成運行以來,亭子口水利樞紐在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效益。
大唐亭子口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李陽表示,亭子口水利樞紐全面投產運行之後,其結構安全巡檢的任務非常關鍵,但在現實執行過程中,大壩壩體表面和水下結構物的常規巡檢精度和效率都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樞紐的安全健康評估。
四川移動廣元分公司集團客户部經理孫健告訴記者,“5G智慧電站”項目利用5G大寬帶、低時延的特性,實現了現場超高清圖像數據的實時快速回傳,又運用雲計算、AI數據分析等技術進行風險診斷,利用5G水下機器人、5G水上無人機與辦公業務平台進行實時交互、壩體異常狀況預警診斷等,解決了傳統作業效率低、需要反覆下水作業等問題,增強了操作便利性及安全性,做到對問題和隱患的及時預警,切實保障大壩運行安全。
水下機器人用上5G
在常年累月的運行中,大壩的泄洪消能設施必然會出現磨蝕、露筋等損傷,傳統的檢測方式需要排水、清淤,再由人工到現場檢測,效率低、成本高,不利於防洪安全和電力生產。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智能水電樞紐研究所副所長王皓冉表示,在“5G智慧電站”項目中,應用了5G水下機器人搭載清淤和巡檢作業設備,可以在不排水的條件下,替代人工進行水下作業。
這項技術利用5G大帶寬的優勢,實時回傳水下機器人採集的高清圖像,同時利用5G低時延特性,可以對機器人實施遠程控制,完成周密的勘察檢測工作。
王皓冉:
“通過多種傳感數據融合,結合巡檢、監測數據和失穩機理、老化壽命評估方法,我們可以在保障水庫大壩長期安全運行的同時,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據記者瞭解,按照設計要求,每3至5年或大洪水過後,亭子口水利樞紐都需要對泄洪消能設施進行檢測,傳統檢測工期一般長達3至6個月,需要花費工程成本590萬元左右。
使用5G水下機器人則可以將單次巡檢費用下降到70萬元左右,工期只需20天,效益非常顯著。
巡檢無人機大顯身手
大壩表面也需要日常巡檢,但由於壩體巨大,人工巡檢費時費力,往往需要藉助繩索、吊車等將人送到壩體垂直表面,近距離使用捲尺、鋼纖、粉筆、數碼相機等進行檢查。
實際操作中,存在高風險、低效率、過於依賴檢測人員經驗等問題。
“5G智慧電站”項目為此研製了一套高精度壩面5G無人機巡檢系統,其中包含了巡檢路徑規劃、壩面表觀缺陷識別、健康診斷體系構建等功能。
通過無人機回傳超高清圖像,再由雲計算、AI數據分析、圖形圖像檢測等技術進行診斷,該項目可以實現壩面自主巡檢、信息的無縫獲取、三維重建等功能。
王皓冉:
“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巡檢效率,也為水庫大壩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亭子口水利樞紐整個大壩上、下游壩面水上部分面積大約有9.36萬平方米,傳統檢測方式每平米需要花費約50元,因此每次全面檢查的成本在460萬元左右,用時約90天。
採用5G無人機智能巡檢則可以把工期降到15天,每次巡檢的總花費僅需19萬元左右。
此外,該項目還在亭子口水利樞紐部署了5G雲視訊高清視頻會議系統,指揮中心、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以及身處外地的技術專家,都可以通過這套會議系統進行集體會商和交流。
如果需要,還可以將5G水下機器人實時巡檢畫面添加到會議視頻中,實現電站中控室、大唐集控中心、外地水電專家等多方視頻工作會議。
自從5G在中國投入商用後,包括運營商在內的產業鏈各方一直在積極拓展5G行業應用。
亭子口水利樞紐的“5G智慧電站”項目表明,只要貼近客户、找準需求、做好個性化解決方案,5G的價值就必然會在各行各業綻放光彩。
1
/
5G加出新動能 | 走進自貢無人機基地
2
/
5G加出新動能 | 走進亭子口水利樞紐
3
/
5G應用該如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