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創新論壇 | 創新要建“小吃街”!這位院士建議用最好的“山水湖田”留住“最強大腦”
按照經典的“木桶理論”,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長度。在今天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區域(城市)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用“和板理論”來揭示推動城市創新發展的關竅。
所謂“和板理論”,是指影響城市創新有六大關鍵要素,而一座城市的創新能力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針對每隻木桶的短板,用其他木桶中同樣要素的長板去補,即用一座城市多餘的長板去補其他城市的短板。
六大關鍵指標決定城市創新能力,生態環境很重要
用以描述城市創新能力的指標眾多,吳志強團隊通過超過250次數據模型的迭代,研究發現其中六項指標最為關鍵。這六項指標依次為:研發經費(R&D;)在GDP中的佔比、國際直接投資在GDP中的佔比、在讀高校學生數量、每萬人中的創業青年人數、人均GDP以及休閒文化服務設施密度。
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都去了哪兒?吳志強説了一個與此高度相關,但幾乎不被人察覺的指標——環境質量。他用大量調研證明,一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好壞,與該地的人均專利數量、人均GDP、論文發表數量息息相關,“最強大腦是跟着環境走的。”
吳志強説,“最強大腦”對環境的敏感程度比人們想象的要高得多。“從科學家到創業家,他們對自身健康乃至靈感來源非常看重,會選擇那些宜居的地方。”這一發現也影響了吳志強做城市和區域規劃,“要把最好的‘山水湖田’留給‘最強大腦’,不是因為要好看,而確實就是裝大腦的地方。”
想留住創新創業人才,不如建條“小吃街”吧
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去年產值高達460億元,在吳志強看來,這或許和“吃在同濟”的名聲有關。一家小吃店、一個甜品鋪,或許就是撬動城市創新要素的組成部分。“創客都是吃貨,創業項目都是在飯桌上談成的。”這位院士語出驚人。
但這真的有理論支撐,休閒文化設置也是“和板理論”的六大要素之一。吳志強團隊通過對長三角41個城市的文化休閒設施密度冗餘度進行分析,發現缺口非常大——除了上海、金華、無錫、常州等少數城市之外,絕大多數城市的文化休閒設施冗餘度接近於零,這意味着想要提升城市創新力,打造一條又好吃又休閒的創新創業大街,可能相當管用。
吳志強團隊做了數據模型分析,以“和板理論”為依託,在各地基於現有的資源條件下,通過匹配同樣關鍵要素的長板進行跨城市資源配置,長三角總體城市創新指數可從622.6提高到720.5,上升率達到15.7%。
十年間,長三角跨區域專利申請量提升三倍
提升城市創新能力為何如此重要?吳志強説,決定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是由全球科技創新城市引領的、眾多創新中心地所聚集生成的創新城市羣落,單打獨鬥的城市已經很難在國際競爭上獲得優勢。
長三角是我國科技創新合作活力最強、頻率最高、交流最密切的地區之一,在創新城市羣落建設中也有很強的競爭力。過去十年,長三角創新資源要素的自發性流動協作如此頻繁——跨區域專利申請數量提升了三倍。吳志強説,除了長三角,全球範圍內如此迅猛地增長只有美國東海岸城市羣做到了。
吳志強同時表示,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區域科創要素的科學評價機制仍然缺乏,也就是説資源使用方無法對資源提供方提供的共享資源擁有完全信息,降低了科創資源的跨地區流動。他認為,下一步應該以長三角協同創新為突破,提升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創新要素智能配置能力,讓人才、設施、資金、市場、企業需求等要素進一步流動起來。
作者:沈湫莎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