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文看懂,為什麼有的投資人討厭元宇宙,有的卻愛死它了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科技

元宇宙裏沒有新東西。或許十年之後,它就會成為未來的互聯網,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

作者|周峯

編輯|白瑞

圖源|攝圖

再一次,周鴻禕對熱潮中的科技新概念表達了不看好。

11月20日,周鴻禕作客央視《對話》節目時,直言元宇宙“代表着人類的沒落”。在他的理解中,“元宇宙的一切東西都還是虛幻的,就算實現了,也是虛擬現實”。

此番言論建立在他和美國同行交流後的印象上。大洋彼岸認為的元宇宙最高形式是腦機接口。“閉着眼睛躺在牀上,插着管子有營養液,再刺激你的腦電波,就能產生無數的幻想。這樣不就成為了《黑客帝國》裏面的人肉電池嗎?”

上一次被“紅衣大炮”“滅燈”的新技術,還是2018年全民關注的區塊鏈。但和3年前爭先入局區塊鏈的“盛況”不同,如今一級市場關注元宇宙方向多年的投資人,對各種鼓吹元宇宙概念的項目並不看好。

但不看好的原因,並不是認同周鴻禕。

冷靜的一級市場

都在等騰訊

雖然二級市場一度出現過盲目炒作的現象,但在雲岫資本的觀察裏,一級市場對元宇宙的態度,仍然以謹慎樂觀為主。

“有些項目會帶上元宇宙的概念去融資,但一級市場,尤其是具有核心判斷力的機構,對這個方向也只是開始重點關注。”雲岫資本董事總經理符志龍介紹,由於元宇宙和2016-2017年一度火熱的VR有部分重疊,機構整體上對元宇宙賽道的態度並沒有特別激進。

“大部分考察元宇宙機會的投資人,還是會選擇偏早期的項目,以及比較好的團隊。”雲岫資本觀察到,這些投資多以佈局為目的。

相比之下,偏成長期和中後期的項目並不吃香,除非海外已經有了比較好的項目能夠對標。

據創業邦不完全統計,自Facebook宣佈改名Meta以來,全球範圍內已至少發生超過300起科技創業公司融資事件。其中和元宇宙強相關的VR/AR項目數量僅有23起,佔整體比例不足10%。和動輒融資數億美元的企業服務賽道相比,該行業也鮮見過億美元的項目。

李萌所在的星瀚資本便是出手謹慎的機構之一。早在2016年時,身為合夥人助理的他就已經開始關注元宇宙相關方向的技術。星瀚資本自身也在智能引擎等元宇宙相關的技術領域有所佈局。然而在當下,李萌卻對各種打着元宇宙概念的創業項目心懷警惕:“話題熱起來,各種人都會來搭便車。”

在符志龍看來,“元宇宙有點像5年之前的物聯網,也是一個大的概念和範疇,但怎麼落地,最終形態是怎樣的,並沒有一個定論。”

他認為,在思考比較清晰的方向上,尚需要3-5年才有可能出現有效的商業模式。而像AR眼鏡、虛擬人社交等概念,由於生態和載體都不完善,成熟時間可能需要5年以上。

這也是李萌對當下元宇宙概念心懷警惕的原因。元宇宙構想自身是多領域共同參與的進程,能否成為現實,並不是依靠單點技術或產品爆發的簡單事情。

“元宇宙的實現來自共識,如果大家的共識足夠多,應用場景就可以迅速搭建出來。”李萌表示。

“如果元宇宙有產業方重度投入資源的話,可能時間表會不一樣。”符志龍舉例,“VR因為Facebook和Oculus的重度投入,近兩年發展速度就很快。”

目前,除了Facebook外,跟進元宇宙概念的,不乏高通、英偉達、字節跳動等來自產業上下游的大廠。而在當下,業界更加關注騰訊何時入局。

“騰訊的業務包括遊戲、視頻、工作協同和社交,在生態層面上是最完善的。”在符志龍看來,騰訊正式宣佈入局元宇宙,或許就意味着真正進入了元宇宙的春天。

事實上,騰訊也看到了自身在元宇宙中的潛力。在上週第三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便肯定元宇宙概念能為遊戲和社交網絡提供新的增長機會,也會給商務市場帶來增長機遇。

不過這番肯定的前提,是“元宇宙是一個令人激動,卻也相對模糊的概念。”劉熾平表示,騰訊具備相關的技術和支持,有很多路徑抓住元宇宙方面的機遇。但具體如何去做,官方目前還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投資元宇宙

到底可以投什麼?

事實上,與元宇宙相關的多項新興技術尚不成熟。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在《2020-2021年元宇宙報告》中認為,構建元宇宙的底層,需要發展包括NFT(非同質化代幣)、去中心化身份、生成式人工智能、多重體驗、數字人類、基於物理信息的人工智能、AI增強軟件工程、工業雲等在內的新技術。

而在Gartner 2021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中,相關技術大多仍處在引起全社會關注,受到資本和輿論追捧的期望膨脹期。在元宇宙能夠形成穩定期待,產生真正的經濟效益之前,認知泡沫破滅不可避免。

在星瀚資本看來,在當下的時間節點,如果有太多資本因為概念湧入賽道的話,元宇宙相關的創新速度會難以承受壓力,進而讓行業向低質量的惡性競爭發展。

在底層技術架構不完善的前提下,談論商業模式只是枉然。無論雲岫資本還是星瀚資本,都認為這是一級市場相對冷靜的根本原因。

但這並不是説當下和元宇宙相關的一切,都沒有投資價值。

“元宇宙的底層邏輯是數字化,首先需要數據形成,進而需要數據處理,和數據傳輸,首先在這三個方向上就有比較大的投資機會。”符志龍介紹,在當前的時間節點中,包括虛擬引擎、計算單元和通信技術都是具有投資價值的方向。

除此之外,在雲岫資本的認知中,數字資產、應用層硬件設備及底層芯片同樣值得關注。

“首先,現實中的資產需要轉化成為數據,成為數字資產,而傳統手段過於低效昂貴。誰能低成本快速搭建數字資產並且SaaS化應用,形成通用化底層工具,誰將成為元宇宙的基石,並給未來元宇宙的模式創新提供廣闊空間及想象力;

“第二,硬件設備的運營週期長,VR/AR等交互設備以及相關產業鏈裏的核心元器件,將有很大空間;最後,元宇宙呈現需要實時渲染,這需要底層算力作支撐,因此對GPU、CPU和AI芯片的需求將暴增。”

部分和元宇宙相關的技術,在這輪熱潮到來之前已經開始得到廣泛應用。而元宇宙的出現,則為這些技術和產品提供了更大可能的應用範圍。

例如環境感知技術,以及這項技術所依賴的各類傳感器硬件,本就在自動駕駛和機器人行業中得到大量應用。而正在工業數字化大潮下起飛的數字孿生,也在垂直行業的工業應用場景之外,因為元宇宙獲得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元宇宙跑在哪條車道上?

雖然大部分介紹元宇宙的文獻,都把源頭指向了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説《雪崩》中的虛擬世界。但認為不能把元宇宙和虛擬現實簡單畫等號的從業者和投資人大有人在。

典型如羅永浩在微博上轉發的前社交網絡Bebo創始人及CEO Shaan Puri的言論。Puri認為,元宇宙並不僅僅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虛擬現實。在他看來,元宇宙不是空間概念,而是時間概念,是數字生活價值超出現實生活價值的時刻。

這一觀點脱胎自信息技術的進化。Puri表示,人類曾經將超過99%的注意力放在現實世界裏。電視、電腦和手機出現後,人類逐漸將注意力從實體世界轉向了數字世界,價值也隨之從實體世界生活中轉移。

“我們關注屏幕的時間比例增加到90%後,便是元宇宙的開始。”。

“在我們的理解中,元宇宙是數字化的延伸。”在符志龍看來,元宇宙概念提出背後的本質是“AI、雲計算、大數據和5G網絡帶來計算效率和傳輸速率提升後,現實世界在大規模數據化之後,得以更深層地數據化。”而元宇宙,便是驅動這一進程背後的整體技術手段。

如此看來,周鴻禕所不看好的“元宇宙”,更多侷限在了Facebook所展示出的VR上,而這並非元宇宙的全貌。

Avi Bar-Zeev是另一位不認同元宇宙等同於虛擬現實的業內人士。他在虛擬現實領域耕耘了三十多年,曾經創辦過谷歌地圖的前身Keyhole,併發明微軟增強現實設備HoloLens。除此之外,在2016年至2019年間,Bar-Zeev還出任過蘋果公司高管,負責AR相關項目。

在他的觀點中,元宇宙落地的很多場景裏不存在視覺維度。“當我們對智能音箱發出指令,要求開關房間中的照明時,我們就已經接入了元宇宙。”

沿着元宇宙是數字化延伸進入實體世界的脈絡繼續思考,這一觀點便很容易理解:

在智能音箱控制照明場景裏,包含了傳感器和通信裝置組成的物理節點、帶有圖網絡(graph network)的智能化雲端系統和連接屋內其他智能設備的網絡。上述技術和設備將物理世界的信息轉化成數字,形成了虛擬的數字房間,並將它與物理世界中的房間連接。

在這套系統中,我們的要求被智能音箱轉化成數字信息,作用在數字房間中。現實中燈光的明暗,其實是數字房間接入物理世界後的投影——整個過程中,並不需要能提供沉浸式體驗的虛擬現實設備。

“我們不能簡單把元宇宙當成是一個虛擬世界,而是虛擬與現實世界的聯動和交互,最終目的是提升我們各方面的效率,以及增強生活、社交體驗。”符志龍表示。

實際上,在進入21世紀之前,虛擬現實也用來形容被互聯網數字化改造後的世界,只不過當時人們熟知的概念是“賽博空間”。和元宇宙一樣,賽博空間也誕生於科幻小説,指代存儲在計算機和網絡中的虛擬世界。

今天,賽博空間概念中描述的網絡遊戲、電商、網絡社交等場景已經融入進我們的生活。而Bar-Zeev也更樂於用“未來互聯網”描述種種元宇宙框架下的設想。

“元宇宙裏沒有新東西。”他表示,或許十年之後,它就會成為未來的互聯網,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