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1681年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在土星的西側發現了一顆小天體,連同現在的土衞三、土衞四和土衞五併成為“路易之星”。但一直以來和其它太陽系內的天體一樣,人類未曾目睹其真容,直到2005年“卡西尼號”探測器才向地球傳回它的近照,令人非常奇怪的是土衞八擁有一張陰陽臉,同時有着非常明顯的赤道脊,因此被形容為外星飛船。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抬頭仰望星空看見繁星點點,其中肉眼可見的幾顆是太陽系內的大行星,例如土星、金星等,其餘大部分都是銀河系內距離我們較近的恆星。400多年前天文學家伽利略是第一個把望遠鏡指向星空的人類,當然他也發現了更多的奧秘,發現銀河系是由一顆顆恆星構成的天體集團,同時也發現了木星周圍存在的四顆小天體,也就是現在的“木衞一、木衞二、木衞三和木衞四”。

科學家已經知道在太陽系大行星周圍存在着衞星,地球周圍僅存在一顆天然衞星,而木星和土星是衞星大户,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土星的衞星總數量大約是82顆,木星的衞星總數量大約是79顆,衞星之王的寶座歸土星所有。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土星擁有太陽系內最二大的衞星土衞六,同樣也擁有外觀奇特的土衞八。土衞六是太陽系內唯一擁有天然大氣層的衞星,而土衞八的赤道脊一直都被人津津樂道,吃瓜羣眾認為土衞八就是外星文明遺留下來的智能飛船。

今天着重來介紹土衞八這顆衞星,在土星的大家族裏土衞八排在第三位,整個太陽系內排在第十一位,其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質量卻僅有地球的萬分之三,這也意味着土衞八密度遠低於地球,科學家推測其可能是由水冰和少量岩石構成。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土衞八外形非常奇特,是太陽系內最大的非流體靜力平衡天體,其並不是常規的球型或者橢球形,土衞八的赤道上高高突起,整體高度達到13公里,底部寬度20公里,環繞土衞八的四分之三週長,整體長度大約是1300公里。位於土衞八的暗區,2005年卡西尼號近距離掠過土衞八,發現其表面奇特的形狀。赤道上高高突起,而兩個極地卻凹陷下去,被人稱之為遺棄的外星飛船。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1300公里長的赤道脊就像是條“焊縫”一樣,給土衞八這顆天體帶上了神秘的色彩。不僅僅是這條赤道脊,土衞八的陰陽臉也頗受關注。最早發現這一特徵的還是卡西尼,1671年卡西尼第一次從土星的西側發現這顆天體,原打算第二年也就是1672年從土星的東側再次觀測土衞八,但結果事與願違,並沒有發現土衞八的存在,此後多次他從土星的西側發現這顆天體,但從未在東側發現。

直到1705年卡西尼改進了一下自己的望遠鏡,才發現這顆衞星在土星東側的時候視星等降低了兩等。卡西尼推測土衞八擁有一張陰陽臉,一面較亮一面較暗,由於土衞八被土星潮汐鎖定,這也導致土衞八在土星西側展現的是亮面,而在土星東側的時候展現的是暗面。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紀念這一發現,後來土衞八較暗的半球被命名為“卡西尼區”。

“陰陽臉”的成因

土衞八的“卡西尼區”是它較暗的一面,其表面反射率為0.3-0.5,看上去略帶紅棕色,但是較亮的一面反射率0.5-0.6,看上去就比較明亮。在地球從土星的西側來看就是土衞八的亮面,東側就是土衞八的暗面。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上圖是土衞八表面的合成圖像,關於土衞八陰陽臉的形成機制目前仍沒有確定結論。一種説法認為和土衞八軌道非常接近的土衞七,此前曾遭受其它天體的撞擊,最終產生大量碎片飄散至“卡西尼區”,從而導致土衞八“陰陽臉”的形成。

而立分外一種説法很多人信服,土衞九有一個超級光環被稱為菲比環,是NASA的科學家在2009年發現的,這個光環由冰物質和大量的塵埃顆粒構成。土衞八很可能接收了很多的菲比環顆粒,這些顆粒在土衞八的“卡西尼區”經過昇華形成暗色物質,並且在陽光中會進一步的變黑,最終形成陰陽臉。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赤道脊的成因

土衞八上的赤道脊雖然不是特有的,但的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整體長度大約在1300公里,寬度在20公里,高度超過珠穆朗瑪峯,達到13公里,對於一顆天體來説這絕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這道長長的赤道脊就像是一道焊接縫一樣,佔據了土衞八赤道的四分之三左右,因為它的存在土衞八經常被認為是外星文明的飛船。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對於土衞八赤道脊的形成目前仍沒有定論,但科學家有這樣兩種:

在土衞八形成的早期呈現扁圓形狀,並且具備非常快的自轉速度,如果從赤道脊的高度來建立模型,早期土衞八的自轉速度可以達到17個小時。隨着土星的潮汐力作用再加上自身的攜帶元素的衰變加熱,土衞八的自轉週期從17個小時變成了現在的79個地球日,同時曾經的形狀輪廓殘留下來。第二種猜測就是在土衞八形成初期也具備類似於土星環的結構,只不過這個環體距離土衞八比較近,隨着發展最終被吸引成為赤道脊。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當然這些都是猜測,目前科學上並沒有確定的結論。

説在最後

土衞八是外星飛船這個結論並沒有科學依據,僅僅根據它特殊的形狀來判斷很武斷,例如此前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就因為特殊的雪茄形狀備受爭議,因為不像是自然天體,更像是人造物體,但無論如何都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44 字。

轉載請註明: 土衞八被認為是飛船,擁有1300公里長“焊接縫”,是如何形成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