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張永平時,這位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採油工程研究院企業首席技術專家,剛從北京參加完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他謙虛地説,“運氣好”。
昔日的成績,被張永平看作命運的眷顧,而每一個當下,他都努力投身熱愛的石油事業。
命運最好的安排
進入油田行業30多年,張永平先後主持或參加了30多項重大科研項目,是大慶油田外圍低滲透油氣以及在用主體增產改造技術的主要提出者和攻關者,獲得科技成果獎28項,授權專利11件,其中發明專利4件。
最初,張永平踏進石油大門卻一波三折。
當年,張永平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到大慶油田。張永平在大慶油田會戰時期出生,不到1歲時,他因病左腿落下了殘疾。後來考大學,學習成績不錯,卻因為腿疾而被拒之門外。
“第一年高考分數夠了,可是當時政策不錄取殘疾人。”心裏憋着一股勁兒的張永平不甘就此止步,復讀的那一年,有人告訴他,國家有政策,在部分專業,殘疾人可以錄取。高考時,他被錄取到大慶石油學院採油工程專業,從此,便與油田結下不解之緣。
參加工作時,張永平被分配到油田化學研究室開展壓裂技術研究。本來,他可以只在實驗室負責相關技術研究和實驗,但他更想到油田施工現場去。“我學的就是工程類的專業,當然要幹工程類的工作。”
張永平説,當時自己看到井下的方案就覺得更感興趣。他喜歡和同事在現場一起揹着電纜圍着井轉的感覺。“大家都照顧我,但我和大家一樣揹着電纜走,想證明自己和別人一樣,甚至比別人更強。那時候總覺得有股勁兒。”
從此,他在壓裂領域一干就是34年。
身體的不適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許多不便,但他對自己從來不客氣,不管施工週期多長,他都堅持深入現場。
油氣藏改造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宇和張永平共事18年,在現場的一些工作細節總讓他印象深刻。
一次會戰期間,泥濘的路面車開不進去,劉宇和張永平踩着泥濘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去,鞋子都要掉了,他們攙扶着到達現場。
勘探都在低窪地,在天氣最冷的時候才可以開展。劉宇説,往往東北的雪還沒完全化,冰面上是水,“勘探人把車當船開”。即使這樣,距離設備中心仍然有一大段距離得踩在刺骨的冰水裏,靠雙腳走到指揮車。
這些苦,張永平本可以不吃,但是他總是一次次堅持在最前線。因為,張永平從心底感激當年上大學的機會,感激油田這塊廣闊天地給了自己施展的舞台。能幹自己喜歡的工作,能貢獻自己所學,張永平覺得,這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專啃硬骨頭,搭建地下“高速公路”
為了加強油氣勘探開發,不斷提高能源供給質量,張永平和團隊的任務都是聚焦油氣開採領域的硬骨頭。
有段時間,趕上大慶打開發井,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些啥。張永平記得,一次打到火山岩,發現有油氣儲層,但這是一塊從未涉獵的領域,當時的技術和研究很少,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日本有這方面技術經驗,但資料不對中國開放。
張永平和同事開展取芯試驗,從最基礎的研究做起,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一點點通過人工加水觀察進展。從開始勘探火山岩到最終交氣,他們花了7年時間。
如今,不僅突破了技術難關,張永平帶領編制的火成岩壓裂技術規範還成為國家行業標準。
張永平對自己的工作有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在地下建“高速公路”,讓散佈在一大片區域的油氣通過這條“高速公路”集中輸送到地面。
“原來只計劃形成‘高速公路’,現在還建立了‘樹杈’,相當於‘村村通’,最緻密地方的油可以通過‘樹杈’流向高速公路。”但是面對不同地質結構,如何打通這些“高速公路”,卻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個性化量身定製施工方案。
松遼盆地西部高台子油層的剩餘石油資源是大慶油田4000萬噸穩產的重要接替資源之一,但儲層緻密。歷經一年多的聯合研究,幾個國外公司都表示油層薄,無法應用美國成熟的大規模體積壓裂技術。
2012年,為取得緻密油突破,大慶油田部署了齊平2井。
具體方案如何改造實施?張永平和他的團隊針對油層薄的特徵,設計了垂向穿透多個薄泥岩溝通多層的水平井和體積壓裂技術方案。
沒想到,第一壓裂段施工時,設計的加砂量只進行了不到20%,就因壓力高而不得不停止。在返回單位的路上,張永平便開始分析原因,聯繫地質部門瞭解相關資料,連夜制訂方案。第二天凌晨不到5點,他就趕到了百公里外的施工現場。雙眼卻因焦急和勞累嚴重紅腫。
“緊挨着水平井筒的泥岩是阻礙施工的關鍵”,隨後趕到的地質專家們的解釋,證實了張永平的想法,他早已制定好針對性的方案,井場恢復了施工,他才想起滴幾滴眼藥水。
為了保證每一層的施工成功,那個階段,他連續一個星期都住在井場,白天步履蹣跚地穿梭於加砂車與指揮車之間,晚上研究確定第二天的施工方案。經過不懈努力,該井成功實現了“千方砂、萬方液”大規模壓裂,攻關取得了重大進展。
多年來,張永平和團隊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在海拉爾盆地,他提出並實施了“上游抓優化設計,中游抓適應壓裂工藝研究,下游抓現場監督指導”勘探壓裂工程管理辦法,形成了“海拉爾”壓裂模式;在徐深氣田,他大膽實踐創新,形成了大慶獨有的“火山岩壓裂風險預測及現場控制”“現場測試壓裂快速解釋”等配套技術……
確保油氣增產是第一要務
平日裏,張永平給同事最大的感觸就是,愛在工作中較真兒。
在一次方案彙報會上,他提出了松遼盆地外圍榆樹林油田難採儲量增產改造方案,由於施工難度大,相關專家否定了他的方案。但張永平不服氣,“大慶外圍一定大有可為,要是這塊油拿不出來、拿不好,就是我們科研人員的恥辱。”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怕得罪人,甚至當場立下“軍令狀”。
為了保證施工效果,他多日堅守在施工現場,一口井一口井地嚴把壓裂質量關,經過40多天的努力,7口井平均日產達8.7噸,達到設計指標,並獲得一整套裂縫參數,為榆樹林油田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然而,這麼多年來,他心裏卻有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2011年10月末,張永平已經多次接到父親的病危通知。妻子還患有淋巴肉瘤,無法替他在父親的病牀前盡孝。
可當時施工通知已經下來了,施工現場也需要他。受地貌和環境影響,探井每年只能冬季試驗,當年的試驗耽誤了,就意味着整體的攻關進度要耽誤兩年。國與家之間,他選擇了前者,匆忙安頓家事,便帶隊趕赴施工現場。
第一口試驗井順利完成施工後,他默默期待明天完成另一口井施工,就能返回大慶到病牀前看護父親了。可就在第二天早上噩耗傳來,父親沒能等到他回來。
後來,張永平接到帶隊到方正探區施工的通知。這是大慶外圍盆地緻密氣、緻密油勘探的主戰場之一。在去方正施工的路上,路過當年施工的那口井時,他停下車,將手裏的半瓶水撒在了井場,表達對父親的祭奠。
在油田,儲採比得保持在1以上,才能確保不虧損,但是大慶油田開發60週年了,再找油就很難,火山岩、緻密層……張永平和同事們面臨的是越來越難啃的骨頭,但是他們探索鑽研的勁頭卻不減,反而久經磨礪愈加堅韌。“大慶深部找大慶、大慶外擴找大慶……”如今,張永平的探索領域正向更深、更遠處拓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1月0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