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盯着中國“雙十一”銷售數據 對比中外民眾消費意願

本報記者 李司坤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11月1日零時,消費者紛紛湧入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開啓年度消費大戲的上半場。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今年“雙十一”相比往年顯得尤為特殊。上半年,在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封城、停工、停產的影響下,我國居民消費需求遭到很大程度遏制。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分析認為,隨着國內經濟的回暖,“雙十一”已不只是一個電商購物節,更是一個國內經濟、商業的重要參考指標。

“光棍日”變“光棍周”

家住北京的吳女士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她此前看中的一款某品牌無人機在今年“雙十一”中價格優惠幅度很大,原價3000多元,現在降到2400元左右。她已經下單這款無人機,提前參與到“雙十一”購物中。

記者發現,今年“雙十一”阿里系電商最大的變化就是,從以往的11月11日集中出貨,改為11月1-3日和11月11日兩波銷售期。按照阿里官方的説法就是,從“光棍節”變成“雙節棍”。

“‘光棍日’變成‘光棍周’”,德國新聞電視台2日報道稱,當歐洲電商開始效仿中國舉辦“光棍日”時,中國同行已經開始啓動“光棍周”,從11月1日零時就開始了。

“阿迪達斯一分鐘售出1億元人民幣的產品”,德國《焦點》週刊2日説,當阿迪達斯在歐洲等地區為疫情痛苦時,在世界上最大的在線購物節光棍節上,開場1分鐘,阿迪達斯成交額超1億,耐克緊隨其後超1億。天貓的數據顯示,開始後的111分鐘內,100個品牌實現1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

另一大電商平台京東今年的“雙十一”開局同樣成績不俗。根據京東發佈的“雙十一”首日開門紅戰報,全天成交額同比增長超90%,再次印證了中國消費市場的中長期上行趨勢。

阿里巴巴於2009年創立“雙十一”,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購物狂歡節。2019年天貓“雙十一”總成交額達到史無前例的387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亞馬遜平台的購物節當天銷售了大約60億美元商品。

中國消費者購買力回到疫情前水平

記者瀏覽今年各大網購平台,從規則玩法和用户體驗上來看,各平台在今年“雙十一”中都做出不小改變。對於用户購物體驗來説,今年的平台玩法相對簡單直接,可以直接進行跨店滿減,不用像往年一樣做奧數題。中國網商銀行日前發佈報告顯示,九成商家對今年“雙十一”店鋪銷售額提升很有信心,其中超80%認為將大幅增長。

“中國消費者購買力回到疫情前水平”,德國《商報》2日稱,中國消費者每年的瘋狂購物,被投資者視為中國經濟是否健康的重要“晴雨表”。中國是疫情後第一個再次開始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有調查發現,與去年相比,有39%的中國消費者計劃在今年的“雙十一”期間花更多的錢。而在歐洲,今年超四成的歐洲民眾表示在“黑色星期五”、聖誕購物季減少開支。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趙萍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雙十一”促銷的銷售規模將會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且增速會保持在兩位數以上,主要有四點原因:一是消費基本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消費市場正處於快速恢復的通道中;二是疫情強化了線上消費習慣,也進一步提升了線上消費的增長速度;三是消費能力進一步增強,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現了正增長,進一步夯實消費能力;四是今年的“雙十一”促銷活動花樣更多,更容易吸引消費潛力的釋放。“比如脱口秀、網紅直播、直播帶貨等都抓住了當前的消費熱點,具有更強的促銷能力,將會進一步助推當前線上消費的增長態勢”。

從“報復性消費”到“報復性儲蓄”?

就在各大平台為今年“雙十一”取得的開門紅而歡呼時,也有媒體關注到當前中國青年人羣體中存在的“消費熱”衰退這一現象。韓國《東亞日報》2日報道稱,在中國年輕人中間,在新冠疫情之後同時出現“報復性消費”和 “報復性儲蓄”現象。文章稱,新冠疫情帶給中國人的危機意識非常強烈,中國人的消費形態明顯發生變化。曾以“月光族”“買買買”“精緻窮”等流行語為名盲目消費的中國“90後”們,在疫情後開始集中關注健康、家庭、理財等。

對此,趙萍認為,疫情雖然使中國消費者消費結構發生一定變化,消費理念更趨理性,但中國消費市場正持續快速回暖,目前商品消費已超過去年同期水平,這就意味着中國消費增長的動力並沒有因為疫情而發生重大改變。但趙萍同時也提醒,由於“雙十一”已連續舉辦多年,其在促銷方式、手段上需要進一步創新。更重要的是,隨着電商運營成本不斷提高,傳統電商優勢正在減弱,因此有必要加大創新力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1 字。

轉載請註明: 各方盯着中國“雙十一”銷售數據 對比中外民眾消費意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