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動!突破人類認知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超高能光子的“加速度”究竟是誰給的?
5月1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新聞發佈會獲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在銀河系內發現2個能量超過1拍電子伏特(PeV,1000萬億電子伏特)的光子,這2個超高能光子分別來自天鵝座和蟹狀星雲,其中1個光子能量高達1.4 PeV。
這是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的傳統認知,開啓了超高能伽馬天文學的新時代。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對此,《自然》物理科學總編輯卡爾·澤梅里斯評論道,這些激動人心的發現儘管還很初步,但卻因為部分建成的“拉索”的觀測工作才成為可能。未來待“拉索”全部完工後,相信還會發現更多這樣的伽馬源。這些發現讓我們離了解高能宇宙線起源又近了一步。
過去預言的宇宙線加速源能量極限
並不存在
“拉索”位於四川省稻城縣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裝置,目前尚在建設中。宇宙線是一種帶電粒子,在宇宙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
利用“拉索”已經建成的1/2規模探測裝置11個月的觀測數據,科學家發現了12個穩定伽馬射線源,它們都具有超高能光子輻射,並且都穩定地延伸到PeV附近,甚至“拉索”還探測到迄今人類從未見過的1.4 PeV的最高能量伽馬光子。
“這些發現表明銀河系內普遍存在能夠將粒子加速至能量超過1 PeV的加速器,並不存在一個過去預言的銀河系宇宙線加速源能量極限,打開了‘超高能伽馬’這一高能天文窗口。”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拉索”首席科學家曹臻説。
此前,銀河系內的宇宙線加速源存在能量極限是個“常識”,過去預言的極限就在1PeV附近,導致伽馬射線能譜在0.1 PeV以上有“截斷”現象。“拉索”的發現完全突破了這個“極限”,觀測到的伽馬射線能譜在0.1 PeV以上並有沒有“截斷”現象,確定了銀河系宇宙線加速源不存在PeV以下的加速極限。
“‘拉索’的新發現表明,以天鵝座恆星形成區的天體羣、蟹狀星雲等為代表的年輕的大質量星團、超新星遺蹟、脈衝星風雲等是銀河系超高能宇宙線起源的最佳候選天體,這就向着解決宇宙線起源這一科學難題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曹臻説。
PeV伽馬光子首現
天鵝座區域和蟹狀星雲
PeV光子的探測是伽馬天文學的一座里程碑,承載着伽馬天文界的夢想,長期以來一直是伽馬天文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伽馬天文學爆發式發展一個重要的誘因就是挑戰PeV光子極限。天鵝座恆星形成區是銀河系在北天區最亮區域之一,擁有多個具有大量大質量恆星的星團,大質量恆星的壽命只有百萬年的量級,因此星團內部充滿大量恆星生生死死的劇烈活動,具有複雜的強激波環境,是理想的宇宙線加速場所,被稱為“粒子天體物理實驗室”。
“拉索”在天鵝座恆星形成區首次發現PeV伽馬光子,使得這個本來就備受關注的區域成為超高能宇宙線源的最佳候選者。該區域以後自然是“拉索”以及相關的多波段觀測乃至於多信使天文學的巨大熱門,有望成為解開“世紀之謎”的突破口。
同時,歷史上對蟹狀星雲大量的觀測研究,使之成為幾乎唯一具有清晰輻射機制的標準伽馬射線源,跨越22個量級的光譜精確測量清楚地表明其電子加速器的標誌性特徵,然而,“拉索”測到的超高能光譜,特別是PeV能量的光子,嚴重挑戰了這個高能天體物理的“標準模型”,甚至於對更加基本的電子加速理論提出了挑戰。
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
是幕後支撐者
這一發現離不開海量數據的支撐以及高效的數據處理平台。
“拉索”實驗的數據產生率達到每秒10000兆比特以上,每年365天不間斷運行。為了高效管理和分析這些海量的科學數據,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為“拉索”建立了完整的數據服務平台,實現數據的採集、匯交、存儲、共享及處理。“拉索”數據服務平台由稻城海子山、北京高能所雙數據中心以及合作單位的分佈式計算站點組成。
“到目前為止,“拉索”積累的數據總量達到10PB,文件數達到2億個。”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陳剛介紹。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
建立在“拉索”觀測基地的稻城海子山數據中心海拔4410米,是全球最高的數據中心之一。雖然全年平均氣温只有1度,但是空氣稀薄,傳統的風冷製冷技術存在CPU局部過熱問題,會導致CPU降頻或者死機。浸泡式液冷技術需要採用特定的硬件及泵站,維護複雜,不能滿足無人值守的需要。
“為此,我們採用中科院電工所先進的表貼式無泵自循環蒸發冷卻系統,並將熱量排放到裝配大廳,實現餘熱利用,綠色節能,無人值守,維護方便,高海拔數據中心的創新運行模式有力保障了‘拉索’數據採集系統以及在站數據處理系統的穩定運行。”陳剛説道。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中科院高能所提供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