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飛機的靈感已經有2400年曆史,為什麼不是中國人先造出來?
p直升機技術的原理在公元前400年就運用到華夏大地的竹蜻蜓上了,現代直升機儘管比竹蜻蜓複雜千萬倍,飛行原理與竹蜻蜓有相似之處。現代直升機的旋翼就像竹蜻蜓的葉片,旋翼軸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細竹軸,帶動旋翼的發動機就像我們用力搓竹軸的雙手。米-28直升機竹蜻蜓的葉片前面圓鈍,後面尖鋭,上表面比較圓拱,下表面比較平直。當氣流經過圓拱的上表面時,其流速快而壓力小;當氣流經過平直的下表面時,其流速慢而壓力大。於是上下表面之間形成了一個壓力差,便產生了向上的升力。當升力大於自身的重量時,竹蜻蜓就會騰空而起。直升機旋翼產生升力的道理與竹蜻蜓是相同的。達.芬奇設計的直升飛機在1483年達芬奇提出並繪製了直升機的草圖,由四個人操縱,以旋轉一繞垂直軸的螺旋麪來達到垂直的飛行。它以彈簧為動力,當達到一定轉速時,就會把機體帶到空中。駕駛員站在底盤上,拉動鋼絲繩,以改變飛行方向。事實上,達芬奇的發明只是提供一個直升動力,而不是真正能工作的飛機。現代科學家認為達芬奇設計的“直升機”可能永遠不會起飛,但這一設計仍舊是達芬奇最著名的發明之一。直升飛機的原理最早應用都是在中國,為什麼中國不是世界上最早造出直升飛機的國家呢?由於那時候的中國不太重視理論研究,實際的飛行原理沒有被廣泛探索,造成我們從理論上落後於西方國家,也就導致我們一步跟不上,後邊的步步脱節。直升機技術原理最早應用的產品直升機技術的早期發展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隨着戰爭的發展及戰後經濟的復甦得到快速的發展。出現S-51、S-55/H-19、貝爾47、米-4、卡-18、布里斯托爾-171、HC-2等,動力為活塞式發動機。1953年3月,美軍在朝鮮旺方山戰鬥中首次使用直升機實施機降作戰,認為是未來戰爭的常用形式,將直升機技術推向發展第二階段,代表性機型有S-61、貝爾209/AH-1、貝爾204/UH-1、米-6、米-8、米-24、SA321“超黃蜂”。這一時期開始出現武裝直升機,如AH-1和米-24。稱為第二代直升機,動力開始採用第一代渦軸發機。直-10攻擊直升機羣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規模世界性戰爭幾乎不會爆發,小規模戰爭卻時常發生以及美蘇軍備競賽的格局之下,各國為了克服固定翼機的不足,打造軍隊的低空突防,微區作戰能力爭先研發生產武裝直升機,直升機技術的發展迎來了有一個春天,產生了S-70/UH-60“黑鷹”、S-76、AH-64“阿帕奇”、卡-50、米-28、SA365“海豚”、A129“貓鼬”等先進的武裝直升機。渦軸發動機發展到第二代,改用自由渦軸結構具有較好的轉速控制特徵,改善了直升機的機動性能,但加速性能沒有定軸結構優秀。發動機的重量和體積有所減小,壽命和可靠性均有提高。同時,旋翼槳葉採用複合材料,壽命比金屬槳葉大幅度提高,達到3600小時左右。專門研製直升機的翼型,二維曲線變化翼型。槳尖呈拋物線後掠。槳轂使用彈性軸承,成無鉸式。採用高效的涵道尾槳和集成式航電系統。AH-64“阿帕奇”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今天為直升機技術發展的第四階段,這一階段間發生了馬島戰爭、巴拿馬戰爭、薩爾瓦多內戰、格林那達戰爭、蟒蛇行動等諸多的軍事行為,通過大量實踐檢驗了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的性能,滿足不了現代化立體戰爭的要求,這也是直升機技術第四階段發展的根本原因。四代直升機技術比較實現多學科技術的融合,出現了諸多優秀機型,RAH-66、S-92、“虎”、NH90、EH101等,採用第3代渦軸發動機,雖仍採用自由渦軸結構,但使用了先進的發動機全權數字控制系統及自動監控系統,並與機載計算機管理系統集成在一起,有了顯著的技術進步和綜合特性。槳葉採用碳纖維、凱芙拉等高級複合材料製成,槳葉壽命達到無限。廣泛使用球柔性和無軸承槳轂,槳轂殼體及槳葉採用複合材料連接,使結構緊湊,重量減輕,燃油消耗量大幅度降低。四代直升機技術比較第四時期的直升機,採用先進的增穩增控裝置,用電傳、光傳操縱取代了常規的操縱系統,採用先進的捷聯慣導、衞星導航設備及組合導航技術,先進的通訊、識別及信息傳輸設備,先進的目標識別、瞄準、武器發射等火控設備及先進的電子對抗設備,採用了總線信息傳輸與數據融合技術,並正向傳感器融合方向發展。機上的電子、火控及飛行控制系統等通過多餘度數字數據總線交連,實現了信息共享。融合第四代所有技術的RAH-66直升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