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年苦戰,22 家公司,拼命轉型的上汽,還能贏嗎?

7 年苦戰,22 家公司,拼命轉型的上汽,還能贏嗎?

繼互聯網、房地產等領域的頭部企業宣佈下場造車後,家電巨頭海爾也於近日加入了跨界進軍智能汽車領域的隊伍。

近日,海爾與上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汽車輕量化材料、智能駕駛的物流場景應用、車家互聯、智能製造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被相似劇情連番轟炸的2021年,各領域巨頭跨界佈局汽車領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傳統車企謀求智能化轉型更是老生常談,單看這一則消息,無論是裏面的哪個角色,似乎都難以挑動人們的神經。

但是如果將近段時間的幾個大事件串起來看,這項合作中的另一位主角就顯得並不簡單。

  • 3月18日,上汽R汽車發佈基於“R-TECH高能智慧體”打造的首款高端智能電動車ES33;

  • 2月7日,上汽R汽車旗下5G智能電動SUV車型MARVEL R正式上市;

  • 1月13日,上汽聯手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車,推出了智能純電轎車、智能純電SUV兩款車型;

可以看到,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上汽已接連推出了四款智能汽車,動靜實在不小。

7 年苦戰,22 家公司,拼命轉型的上汽,還能贏嗎?

追本溯源,僅在汽車智能化領域,上汽就已籌謀佈局了將近七年。

上汽智能化轉型的“大手筆”

智能化、電動化已是當前汽車行業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前有特斯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搶佔先機,後有百度、恆大等跨界造車的選手強勢入場,傳統汽車製造商除了加快轉型,別無他法。

 而上汽算是國內傳統汽車製造商裏反應較快的一個。

上汽“大象轉身”的第一步始於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剛開始上任的2014年。

當年8月,上任不到三個月的陳虹即意識到上汽必須要抓住新能源、互聯網等技術和市場趨勢,提出上汽在技術方面“不做行業的追隨者,而要做行業的領導者”,強調要把上汽集團建設成“頭腦型”公司,由傳統制造型企業轉向創新型製造企業。

上汽隨即開始對集團的研發體系進行整合,分別設立了前瞻技術研究部、技術管理部、信息戰略與系統支持部、戰略研究與知識信息中心。

其中,前瞻技術研究部以新能源、輕量化材料、智能駕駛等汽車未來的主流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

得益於上汽前瞻性的戰略目光,目前上汽已經在智能網聯化方面形成了超強矩陣,觸角已伸至智能汽車的各個核心技術環節。

  • 雲計算方面

上汽全資投資的汽車雲計算中心帆一尚行,於2015年啓動了私有云平台建設;2020年12月,上汽帆一與英特爾設立了聯合實驗室,以提高雲平台的基礎架構能力,未來兩者的合作還將進一步延伸到AI、大數據、邊緣雲計算等方面。

  • 車載操作系統方面

上汽曾與阿里於2015年共同投資成立了斑馬網絡, 基於阿里旗下的AliOS操作系統研發斑馬智行車載系統;2019年8月,斑馬網絡宣佈戰略重組,合作範圍擴大至汽車出行平台、自動駕駛等領域,上汽與阿里意圖將斑馬打造成面向全行業開放的智能網聯汽車平台。

7 年苦戰,22 家公司,拼命轉型的上汽,還能贏嗎?

  • 高精地圖方面

上汽集團於2017年9月,通過投資控股了一家高精度地圖全產業鏈服務供應商——中海庭

2020年10月,中海庭成為中國第一家完成高精度地圖全要素審圖的公司;同年11月,中海庭與Mobileye達成戰略合作,後者將授權中海庭,在中國部署路網信息管理(REM)技術。

此次合作將為L2+以及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的落地應用提供支持。

  • 智能駕駛硬件方面

聯創汽車電子,作為上汽旗下的核心汽車電子零部件企業,自2016年開始向智能網聯領域進行創新轉型,開始緊抓智能駕駛中央決策控制器(iECU)、智能制動系統(iBS)、智能轉向系統(iEPS)和車聯網智能終端(iBOX)等關鍵技術和產品,其自主研發的ADAS系統產品已進入量產;

創時智駕,由聯創汽車電子、TTTech於2018年合資成立,致力於iECU的集成開發和產業化,目前產品技術可滿足L2~L5級別的自動駕駛。

2020年12月,創時智駕通過了SGS-TÜV認證,獲得了國內首張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平台 ISO26262: 2018 ASIL-D 產品認證證書;

擎度汽車,則是上汽佈局智能駕駛制動系統的又一枚棋子。

其主營產品主要有EBS、ESC、ABS、EPB,目前已實現量產供貨;其與上汽乘用車共同研發的eBooster第三代產品已完成小批量產業化認證。

此外,擎度EBS產品還將聯合大陸集團的ESC產品,組合形成2-BOX智能制動系統解決方案,共同拓展市場。

除以上核心技術環節外,上汽還接連打造了上汽集團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汽聯創智能網聯實驗室等技術研發平台,前者賦能智能駕駛、智能製造、智慧出行等各業務單元的人工智能應用,後者則聚焦於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為其提供性能測試的實驗環境。

7 年苦戰,22 家公司,拼命轉型的上汽,還能贏嗎?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集成人工智能實驗室、帆一尚行、前瞻技術部等多家子公司和部門的創新技術成果,上汽自2019年起啓動籌建軟件中心,並在2020年將其命名為“零束”。

自成立之初,零束迅速聚集了大量橫跨汽車和IT軟件領域的人才,以實現產業協同,形成合力,打造面向智能車的雲管端一體化全棧解決方案,以及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SOA軟件平台和開發者平台,數據工廠等核心技術體系。

以上種種均已表明,在汽車智能化方面,上汽這棵盤根錯節的大樹上早已碩果累累,只待瓜熟蒂落。

上汽“大手筆”帶來的豐收與矛盾

作為業內第一家響應汽車“新四化”的傳統車企,在智能化、網聯化以外,上汽在電動化方面亦有研發IGBT功率半導體的上汽英飛凌、研發動力電池的時代上汽等合資企業助力;共享化方面,也有於2020年12月正式宣佈完成“全場景智慧出行綜合體”佈局的享道出行

除去以上大筆投入的技術自研與合資項目,上汽在外部投資上也毫不手軟。

例如,近日上汽就作為中國戰略投資方,參與領投了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總計5億美元的C輪融資。

此外,上汽早年已延伸到美國硅谷的投資佈局更是出手不凡。

2014年年底,上汽在海外設立了上汽加州資本,專注投資當地的早期及成長期項目。高精度地圖公司Civil MapsDeepmap、毫米波雷達初創公司Metawave、車聯網創業公司Savari、自動駕駛公司AutoXPlus.ai等企業都曾獲上汽加州資本的資金支持。

為藉助當地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對汽車前沿技術進行整合應用,將後續成果引入自家平台,上汽還於2015年成立了加州創新中心,以進行智能駕駛技術、新興產業創新實踐等前沿試驗。

經過近七年的自主研發與合資合作,上汽的智能化戰略部署成效漸顯,部分技術成果已開始引入上汽的智能整車製造中。

上汽於2019年4月發佈的全球首款達到L3級智能駕駛技術水平的量產車型榮威Marvel X Pro,搭載了聯創汽車電子的智能駕駛計算平台iECU;

7 年苦戰,22 家公司,拼命轉型的上汽,還能贏嗎?

於2019年11月啓動示範運營、2020年7月啓動準商業化運營的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可實現港區特定場景下的L4級自動駕駛,融合了AI人工智能、5G、V2X車聯通訊等先進技術,其中的5G車聯網智能終端iBOX出自聯創汽車電子之手,高精地圖則由中海庭量身定製;

不久前,上汽在“R品牌共創者生態大會”推出的R-TECH高能智慧體和基於該技術打造的智能汽車ES33,則搭載了上汽零束自研開發的SOA雲管端全棧軟件平台;

今年正式上市的全球首款可以上路的5G智能電動汽車MARVEL R,則搭載了由聯創汽車電子為其量身定製的5G+V2X車載終端iBOX。據悉,2021年底的智己汽車、R品牌ES33等車型也將批量搭載該產品的衍生版本;

與此同時,聯創汽車電子出品的2021年新一代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也將在上汽大通G50 plus車型上實現量產。

對此,廣發證券在對上汽的2020年年報進行點評時,稱其為“產業鏈競爭力最強的國內汽車龍頭,創新轉型值得期待”。

只是,上汽在今年集集團之力推出的幾款智能電動汽車已初顯同質化的趨勢。如何應對子品牌競爭內耗、建立優勢區隔,將是上汽未來無法迴避的難題。

此外,目前上汽已推出的四款智能電動汽車中,除MARVEL R外,智己汽車的兩款車型以及ES33均以“期貨”形式發佈,如何確保按時兑現產品的交付承諾,能否在較長的週期內保證技術研發工作的平穩推進,這些問題都將對上汽的協調規劃、資源調度等內部運作能力提出考驗。

若是能夠跨過以上難關,成功集成各項智能化核心技術的上汽,恐怕會成為國內率先完成“大象轉身”的傳統汽車製造商。

新能源汽車方面,上汽已有被譽為“人民的代步車”的五菱宏光MINI,未來上汽是否能整合旗下所有智能化的技術成果,推出“人民的智能車”?讓我們拭目以待。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4 字。

轉載請註明: 7 年苦戰,22 家公司,拼命轉型的上汽,還能贏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