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PS遊戲的世界裏,有一段神秘代碼隱藏在玩家們的交流之中,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完成了潛移默化的大規模傳播。
想象一下,有一個陌生玩家在你面前對天開槍,打出了一段節奏,“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這時候某種遙遠的熟悉感襲來,你大腦深處或許會湧起一股衝動,催促你以同樣的節奏來回應,如同狼嚎引起的連鎖反應。
去年曾收穫不少好評CF網劇中,主角在遊戲裏用槍對着天打出同樣的節奏作為表示位置的暗號,當時這一場面引發了部分觀眾的疑惑:為什麼總是這段節奏?
圖片的文字中提到的兩位都是《絕地求生》遊戲主播
實際上,這不是某一個或兩個遊戲羣體的疑問,這段來源未知但卻無比熟悉的暗號,其神秘力量似乎可以穿越空間和語言,為全球大部分FPS玩家提供簡單有效的交流。因此,它的影響力正在被更多遊戲玩家所注意到。而仔細探究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流行的多人FPS遊戲,都已經遭到了這段暗號的“滲透”。
1
喜歡看《絕地求生》直播的觀眾們,早已廣泛感受到了這段暗號的影響力。
在PUBG直播最火的時期,這段節奏頻繁出現在一些主播與粉絲遭遇的對局當中。雙方以此為暗號交流,表達的意思大概類似於“自己人,別殺我”,實現短暫的友好共處。
實際上,它也是一種玩家間的交流暗號:當你抬槍打出這種節奏,附近有人回應了你,那麼這可能代表着你們互相視對方為“自己人”,如果是在剛落地階段,而大家又比較講武德,那麼你甚至能和對方進行一波物品交換,然後各自離開。當然,這回應的槍聲也可能是誘捕你的手段。
CS:GO中玩家也喜歡和對手這樣玩
在大部分射擊遊戲的大部分情況下,這串暗號基本都是“別動手”的意思。不過真正讓玩家更感驚訝的是,他們發現,不論操着哪國語言的玩家,好像都能以同樣的暗號做出回應。
顯而易見,不單是國內玩家,國外玩家也早就注意到了暗號的存在。
從某種角度來講,這段節奏的存在堪稱海內外共識,那麼既然是共識,它所承擔的作用就不止於此。
近幾個月,《APEX英雄》中曾經流行這麼一種特殊玩法——和陌生人一起“誅仙”。在遊戲中,如果有玩家發現有外掛玩家,那麼他可以號召其他玩家共同對付開掛者。而在這之前,這段暗號就是告知所有人“有仙要誅”的信號。
B站UP主“shift之戀”上傳過一段和路人一起對付外掛玩家的視頻。視頻中,身處決賽圈的他們發現自己面對的兩組對手中有一方為外掛玩家,於是迅速用這段暗號提醒另外一隊玩家。十幾秒後,這隊玩家就和平來到他們面前,雙方聯手成功“誅仙”。
儘管這種面對外掛的方式,有着被官方判定惡意組隊的風險,但玩家們對於這種方法樂此不疲。在B站和貼吧,類似使用暗號聯手對付外掛的案例不在少數,很多老玩家看來這已經是不成文的規定了。
當然也並不是每個玩家都遵守這樣的規矩,而且暗號用得多了,也出現過不少被濫用的情況,更難免有外掛玩家“賊喊捉賊”,為此Apex玩家們自己還在不斷精進着他們對付外掛的手段。
而在隔壁《逃離塔科夫》中,同樣是這段暗號,用法又有不同。
遊戲規則要求玩家在地圖中儘快尋找撤離點撤離,不同的撤離點的撤離要求也有所不同。其中合作撤離點要求遊戲內兩個陣營,即PMC和SCAV玩家各一人共同進入撤離點才能順利離開。而如果你想要藉此離開,自己又是獨狼玩家,或者隊友中沒有你需要的陣營玩家,那麼尋找一個陌生玩家無疑是最好的辦法了。
如何召喚一起你需要的小夥伴呢?現在《逃離塔科夫》玩家常用的辦法就是藉助這段暗號——當玩家SCAV想要通過合作撤離點離開時,會在撤離點附近鳴槍打出這段節奏,附近的PMC玩家就會會意前來。
不過也有不少人並不是這麼想的。有時候PMC聞聲而來,只是為了能夠看看你包裏有什麼好東西。
《彩虹六號:圍攻》玩家對這個暗號可能也不陌生。有時候這是和對手間無意義的交流,而有時當雙方只剩一人,在這陣有節奏的槍聲過後,雙方會舉着匕首出來拼刀決一勝負。
暗號無處不在,當它出現在電競比賽場上,那或許不是什麼好事。去年一場國內PUBG比賽中,名為VC Gaming的戰隊慘遭兩支隊伍的夾擊,早早團滅。事後VC戰隊經理在微博上公佈了一段視頻,視頻顯示對方一戰隊選手毫無徵兆對天鳴槍,同時也打出了這段節奏的前半部分“噠,噠,噠噠噠”。一時間兩支夾擊VC戰隊的隊伍受到了輿論的攻擊,後續戰隊官方發澄清聲明稱鳴槍並非溝通只是情緒使然,事件才逐漸平息。
在不同的遊戲中聽到過無數次這樣的鳴槍後,一些玩家終於按捺不住他們的疑惑:這段節奏來自哪裏?為什麼我小時候好像就聽過,它就像刻在我DNA裏一樣?為什麼國外人也會知道?
那麼,它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
2
網友們對這段節奏的討論五花八門——有人説自己在幼兒園就聽過這個節奏,也有人説足球場上喊口號時最常見。更有理有據的説法是它出自一首歌曲,2016年的泡麪番《石膏男孩》ED《星空ランデブー》。
但儘管節奏完全對得上,這個結果依然不是答案。很多網友反駁稱,小時候他們村頭耍社火敲鑼時這個節奏就經常出現了。
很顯然,源頭還要從更遙遠的時候找起。在老外對這段代碼產生疑惑的Reddit帖子下,有網友給出了關鍵線索。
在這個説法裏,這段節奏源自The Routers樂隊於1962年發佈的第一首器樂曲《Let's Go (Pony)》。
音樂開頭就是這段沒有配樂的節奏的鼓點,奠定了後續的整體節奏,僅僅配上一句“Let's Go ”,讓整個歌曲處於較為高昂的狀態之中。
這首曲子在當時一度登上Billboard第十九位,而現實中則流行到“爛大街”的程度,讓The Routers這支剛剛成立的樂隊很快簽約了華納唱片。體育贊助商更是對此青睞有加,他們將這首曲子用在各種最受歡迎比賽項目的啦啦隊中,常以拍手的形式展現。後來它又跟隨啦啦隊文化,伴隨着各類運動在全世界流行開來。
隨後的幾十年裏,世界上有多支樂隊以及許多音樂人推出了類似鼓點節奏歌曲致敬《Let's Go (Pony)》,其中也包括了前文提到的《星空ランデブー》。
而在音樂之外,這段節奏則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由於很多人接觸它源自於體育賽場或是賽場上的啦啦隊文化,因此它和積極向上、鼓勵這些元素聯繫在了一起。在電視轉播的足球賽中,球迷看台上一句口號中伴隨這樣的節奏,讓更多觀眾情不自禁加入其中;在幼兒園的課堂上,孩子們借用這些節奏玩遊戲或是背誦口訣;又或者在某些公司銷售部門,主管帶領集體拍手相互激勵........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聽到這段節奏,總覺得它就藏在自己記憶深處某個地方。
它的簡化版則應用更為廣泛,當代人對其運用已經到了信手拈來的程度。例如不久前火遍全美的美國國罵“Let's Go Brandon”——這是一段專門為嘲諷美國總統拜登而誕生的梗:在一場賽車比賽的現場,觀眾在電視台現場直播記者採訪車手時,有節奏地喊出了“F**k Joe Biden”並配以“噠噠,噠噠噠”的掌聲予以銜接,結果調動了現場大部分觀眾的情緒,使得更多人沒搞清狀況就加入興奮的喊口號隊伍中。
可惜記者會錯了意,隨即就對這位名為Brandon的車手説出了那句“觀眾們都在為你歡呼,Let's Go Brandon”。
而借這個戲劇性的一幕,讓“Let's Go Brandon”的口號快速響徹互聯網,導致全球無數人不管對拜登有沒有意見都情不自禁要對着鏡頭來這麼一句。
可見,即便是這段激昂的拍手節奏,也難免被用在不那麼積極的表達上,這也算是對其傳播影響力的一種側面認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