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疫情發生後,如何有效控制人員密集場所風險?
6月21日,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北京智源大會在線上開幕,包括Alan Kay、Judea Pearl在內的5位圖靈獎得主以及數十位人工智能重點領域頂尖專家通過視頻相聚,共同探討未來十年人工智能的發展走向,推動AI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發揮AI(人工智能)抗疫作用。
北京智源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黃鐵軍。
6月21日,新京報記者專訪了參與專家之一、北京智源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黃鐵軍。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於2018年11月,是北京市科委和海淀區政府推動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黃鐵軍表示,研究和實踐表明,既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同時又很好地保護用户隱私,這種技術路徑是存在的。
切斷傳染鏈是控制疫情的關鍵
新京報:AI在抗疫方面有哪些應用場景?
黃鐵軍:實際上,不僅是疫情防控,人工智能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無處不在。具體到疫情防控,時間線拉長一點更容易理解,在古代發生傳染病的時候,人類手段極其有限,會造成大面積傷亡,甚至歷史倒退,而今天,我們可用的技術和手段越來越多。
比如醫療影像識別、智能化測温等,這些都是應用人工智能的比較直接的手段。但是從全局來看,現在採取的管控手段還屬於粗放型的,比如封城、把整個街道設成高風險地區“只進不出”,還沒有精細到個人的程度。
新京報:技術在疫情防控方面具體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鐵軍:找到、掌握並切斷新冠肺炎傳染鏈,是控制疫情的關鍵。我們作為技術支撐單位之一,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就配合北京市政府開展相關研究、開發和實踐工作。
大家很容易想到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來解決傳染鏈追蹤問題,但這也面臨着巨大挑戰——隱私保護。一方面,我們有越來越先進的技術和算法來解決傳染鏈追蹤問題,但另一方面,隱私保護也第一次大規模呈現在我們面前。在運用新技術的同時保護好個人隱私,這是我們最近一段時間工作的核心。
北京已研發出精準追蹤系統
新京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的情況下,如何在實現有效追蹤的同時,加強個人隱私保護?
黃鐵軍:春節後,針對復工復產環境下寫字樓等人員密集室內場所的人員追溯需求,智源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團隊啓動“智源藍保”,開展傳染病接觸者精準追蹤系統研發工作。
如何在嚴格保護個人行蹤隱私的條件下,對複雜流動人羣進行精準追蹤,發現密切接觸者,成為疫情防控的難點。所以,我們設計的第一個原則是,個人數據不上網,從物理上保護隱私數據的安全。
新京報:如何具體操作?
黃鐵軍:具體分為兩個場景,一是對於個人來説,系統可以精準記錄個人行動軌跡,並存儲於個人設備上。第二種場景是辦公樓和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對於北京這種大型城市來説,這是復工復產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有幾千棟辦公大樓,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每棟樓裏又有上千人甚至幾千人。如果發生疫情,按照現在的做法是整棟樓的人要隔離,這樣損失太大。這也是當時市裏給我們提的要求,對於這些人員密集場所,如果發生疫情,如何精準篩選出與感染者沒有密切接觸關係的大部分人員,使他們的正常工作不中斷。按通俗的話説,就是解決“一人得病,全樓吃藥”的問題。
目前採用的“健康碼”等管控手段,主要是基於移動運營商和互聯網大數據,主要監測是否到過高風險地區,難以精確判斷個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關係。我們採用藍牙無線信號發現近距離接觸關係,判斷精度可達米級。
為了有效保護隱私,我們設計了專門的數據管理協議,每個人在自己的設備裏記錄近距離碰到的其他無線設備,這些數據的管理權歸屬個人,不需要上傳互聯網。安裝了這套系統的樓宇,能夠記錄進入這棟樓宇的藍牙設備的行動軌跡,這些數據嚴格保護在樓宇本地進行管理,不外傳到互聯網,保留14天后滾動刪除。被確診的感染者,需要將自己手機上記錄的行動軌跡交由疾控部門,就像現在流行病調查時需要報告自己的過去兩週什麼時間到過什麼地方一樣,只不過無線設備記錄更為精確。疾控部門將感染者軌跡推送給一定空間範圍內的個人和樓宇,供其比對發現是否有過密切接觸,實現精準追蹤。經過比對和感染者沒有近距離時空交叉的所有人,是安全的,不必隔離,這類人佔絕大多數,從而大幅降低損失。
這套協議和系統要求大家打開自己的藍牙設備,也有人會堅持不打開。這些人員沒有藍牙記錄,沒法“自證清白”,遇到風險,只能按照原來粗放型管理進行隔離。
新京報:目前這套系統是否已經大規模鋪開?
黃鐵軍:暫時沒有大規模鋪開,目前北京市在幾棟大樓內進行了試點,但已經為推廣到更多樓宇做好了準備。
暫時沒有大規模鋪開的原因是,總體上疫情還處在可控範圍內。我們都希望疫情儘快結束,但如果將來疫情複雜化,這套系統已經做好準備,能夠在嚴格保護隱私的情況下,實現精細防控。即便病毒感染的人員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也能保證經濟社會正常運轉,不至於出現一些國家那樣的失控狀態。
AI應用相關法規尚在制定中
新京報:您提到的技術應用以及隱私問題,目前在國家層面有沒有出台具體法律法規?
黃鐵軍:科技部組建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我也是委員會的一員,關於人工智能應用的一些原則問題,還在討論中。
目前,國際國內很多人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整體體系構建尚需一個過程,目標很清楚。人工智能需要和人類社會協調發展。打個形象的比方,如果人工智能是一輛車,隱私保護就是剎車和安全系統,治理規則就是交規。剎車、安全系統和交規一定要設計好,車才能上路,才能快跑。人工智能技術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但是對其使用和管理也同樣需要投入,才能真正造福人類社會。
新京報:疫情之後,人工智能會出現哪些趨勢?
黃鐵軍:從大趨勢來看,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這“四化”步伐越來越快。
疫情讓我們看到,我們除了要在現實生活中生存之外,人與人之間還要在虛擬的網絡空間有越來越多的交流。如果人類社會各種行為過程都已經網絡化、數字化,那智能技術應用必然越來越廣泛。
新京報記者 蘇季 校對 張彥君